電子報詳情頁

議事論事/十五運會是國家綜合實力提升的展台\陸文英

隨着主火炬在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點燃,首次由粵港澳共同承辦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正式開幕。作為國家最高規格的綜合運動盛會,既是體育競技的巔峰舞台,更是民族精神彰顯和國家經濟與科技實力的一次綜合展現。從1959年首屆全運會彰顯新中國體育新氣象,到2025年十五運會粵港澳共同承辦體現建設大灣區的國家戰略,全運會始終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不平凡的歷程折射出國運興則體育興的真實歷史寫照。

「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是貫穿中國體育發展的核心概念。全運會透過高標準賽事設定和激烈競爭,顯著提升了中國運動員的競技水平。首屆全運會有4次打破世界紀錄,664名運動員刷新106項全國紀錄。1987年第六屆全運會期間,43次運動員打破並超過世界紀錄,佔前五屆總次數的75.4%,並在18個國際賽事中獲得147個世界冠軍。從首屆全運會檢閱建國十年成果,到十五運會體現區域協同,全運會始終是國家發展進步的縮影。彰顯了以體育為支點,撬動全民健康、區域協同與國家認同的多元價值,為體育強國建設注入持久動力。

全運會不僅引導全國體育發展方向,強調競技與規範性。近年來,在國家科技興國戰略的導引下,全運會持續融入科技元素。今年十五運會提出「碳中和」目標,推廣綠色場館和無廢理念。比如全球首次透過深海天然氣水合物,分解燃燒採集火種,點燃大會聖火,展現能源科技突破。廣州賽區發布了多項科技新場景,駕駛L4級車輛及電網作業機器人「悟空」等35項科技案例亮相全運會會場。大會並引進AI裁判、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提升賽事公正性與觀賞性。值得一提的是由香港研發的無電製冷技術應用到香港賽區的紅館和廣州賽區約100個志願者驛站上。

今屆全運會透過經濟輻射、基建升級、制度創新和文化融合,成為區域協調發展的強力引擎。國家以體育為支點,推動「一國兩制」下的大灣區協同實踐,為全球跨區域合作提供中國方案。粵港澳建立「1+4」聯絡機制,透過三地「同頻溝通、同心決策、同步執行」原則,推「三地三同」聯合辦賽新模式。例如,馬拉松測試賽創新「人臉辨識+手環定位」無感智能通關系統,運動員7秒即可完成跨境通關。還有統一票務系統、跨境火炬傳遞、食品安全標準互認等,促進「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資源互補性改革,為後續區域合作提供範本。全運會透過賽事經濟輻射、產業鏈協同和區域資源整合,努力促進承辦城市及周邊地區的經濟連結。全運會從競技舞台提升為國家綜合實力的立體展台,其經濟輻射力、科技突破性、文化融合與制度創新等方面發揮作用。

全國運動會全城矚目。為進一步催發社區賽事熱潮,提升市民對十五運會的認識與投入,開幕前全港已有不同的活動加深市民對各個賽區舉行的競賽項目的認識。而本月2日,全運會火炬由粵港澳三地同時傳遞,更是將十五運會的氣氛推至開幕式前的最高點。

面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健兒,港隊運動員在賽場上展示出實力和艱苦訓練的成果,繼貝俊龍在十五運會帆船項目奪得港隊首面金牌後,李思穎周日亦在女子個人單車公路賽衛冕,奪得港隊今屆第二面金牌。

事實上,香港文體事業從來就是國家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體育史上首位乒乓球男子單打世界冠軍,便是在香港出身的容國團,他建立的功勳代表了香港人對國家歸屬感和愛國精神傳統,他是香港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先行者,更是港人貢獻國家為國爭光的典範。在今屆全運會上,我們寄望和祝願香港運動員繼承發揚容國團的拚搏精神,為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與強盛爭取更大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