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2025立法會選舉/競爭激烈 氣氛熱烈 香港進入「選舉模式」\鄭曼晴

立法會選舉提名期結束後,選舉氣氛不斷升溫。隨着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核實全部161名參選人的提名有效,意味香港正式進入全面競爭的「選舉模式」。昨日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發表新一篇「港澳平」文章,指出這161名候選人的確認,凝聚社會共識、承載市民期望,充分反映人們對此次選舉守正傳承、創新開拓、良性競爭,不斷鞏固發展符合香港實際高質量民主的共同意願。

自提名期展開以來,市民都切身感受到無處不在的選舉氛圍。在熾熱的選舉氛圍背後,大家希望看到,各位候選人及其團隊全力進行競選爭取選民支持。通過持續優化政綱、廣泛開展宣傳、深入接觸選民,充分表達自己、展示自己、證明自己,並與選民共商共議,為家園建設凝聚共識,匯眾智、集眾力。在各區的大街小巷上,從清晨到正午再到晚上,市民都可以看到代表不同陣營、不同界別、不同專業的競選團隊,在街站派發傳單,積極與市民展開交流,解答疑難,闡釋政綱。在離島區,候選人們從報名日開始就已經頻繁拜訪南丫島、長洲等地的居民,親身聆聽居民的對未來的期望。尤其東涌的擴展令離島區選民人口持續增長,大嶼山更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以致過往選舉不太被重視的離島區,如今也成了「主戰場」之一。

靠政綱能力熱誠爭取認同

今屆選舉雖然有很多人是「新手上路」,但他們各有來頭,既有資深專業人士、青年創業者,也有地區人士、學者、運動員、文藝工作者,所謂初生之犢不畏虎,反而更能讓他們跳脫固有思維,在政綱中引入新元素新角度,靠創新吸引選民目光。而尋求連任的議員也不敢怠慢,積極利用累積下來的地區網絡,透過辦事處、街站、家訪服務接觸市民,並透過社交平台加強互動。

要清楚區別候選人之間的優劣,當然不能只依靠街站或派傳單,更需要一個讓候選人得以直接對壘的公開平台。大家希望看到,各位候選人及其團隊共同建樹良好選舉文化。緊緊圍繞拚經濟、謀發展、惠民生、促改革,圍繞促進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更好融入和服務國家發展大局,以政綱論高低、以能力決勝負、以形象爭認同。堅決摒棄「山頭」「圈子」等陋習積弊,不像過往反中亂港分子那樣散播謠言、爆料抹黑、攻擊中傷、撕裂社群。

為加強選民對候選人的認識和了解,並提升社會關注度,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由今天起就10個地方選區、28個功能界別,及選委界,舉辦39場選舉論壇。論壇設有候選人自我介紹、助選團動員、問題環節,以及特定議題辯論,讓每名候選人都有公平機會向市民闡述其參選政綱及對所屬選區的抱負,有助選民根據他們的表現作出投票選擇。

選舉論壇一直是立法會選舉的重頭戲碼之一,社會不但希望看見一場高水平的辯論交流,也希望藉此鼓勵更多推動香港發展的新想法匯聚一堂,刺激候選人相互借鑒、相互學習。在上一屆立法會選舉的多場選舉論壇中,可見多名候選人在台上唇槍舌劍,就特區管治、經濟、民生等範疇,以及不同方面的政策展開激烈討論。論壇再沒有人強行打斷對手發言,或出言侮辱對手的情況,面對對手或市民的尖銳提問,候選人無不需要展現真材實料來回答,任何敷衍又或是想開「空頭支票」的說法,最終都只會「露底」令自己被淘汰。

這也反映出另一個重要信息,市民對於選擇心宜的候選人,不能再像過往般單憑政治立場來「睇餸食飯」,換言之,選民自己也要「做足功課」,究竟候選人的回答是否有道理、政綱是否可行、言論是否可信,都需要透過接下來不足一個月時間密切關注。每個選區、每個界別都有各自正面對的問題,加上今屆選舉區區有競爭,選民就必須切實為立法會議員的質素把關,只容許由只高質素的人取得議席。

選民必須把握的發聲機會

香港是一個多元社會,有來自不同地方、不同文化、不同專業的人士,每位居民的訴求都不能有所不同。因此,在候選人的選舉上不可能存在一個通用的既定答案,每名選民都需要自己作出抉擇,緊記在這場選舉中,選民並不是觀眾或旁觀者,而是負責最後打分的裁判。究竟哪一位候選人最適合自己,唯有選民本人才能作出回答。

自提名期展開以來,市民對立法會選舉的關注度不斷提升。在網絡上,「立法會選舉」一詞的搜索熱度一路走高;在現實的鬧市中,各式旗海迎風招展,一切都是看似熟悉的景象。但不同的是,新選制為更多愛國愛港者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參政平台,多名現屆議員退位讓賢所展現的大局觀,也前所未有地鼓勵了新人參選。真實管用有效的優質民主,是特區實現良政善治的有力保障,這次選舉廣泛多元的候選人,正是新選制賦予香港的民主紅利,也是選民必須把握的發聲機會。

做好選舉工作不僅僅是特區政府或候選人的責任,在距離投票日只有不足一個月時間,除了政府要全力確保第八屆立法會選舉公平、公正、誠實、安全有序進行,候選人也要不遺餘力仔細聽取每一個民意,認真回應每一道疑問。與此同時,廣大選民也要珍惜我們手中一票,積極履行公民責任,踴躍投票選出自己心儀的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