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張帆上海報道:作為第24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大灣區文化周」壓軸演出,香港芭蕾舞團與香港管弦樂團聯袂打造的《布蘭詩歌》11月14日至15日在上海連演三場。這也是這部作品首演後,時隔三年被再度搬上舞台。演出的合唱部分還特別邀請上海本地合唱團,滬港藝術人士以超過300人的豪華陣容共同呈現。
8米環繞式高台還原修道院氛圍
香港芭蕾舞團藝術總監衛承天表示,作為港芭的代表作,可以算非常成功。上海的演出結束後,他們還將繼續打磨這部作品,到更多舞台上呈現。港芭行政總監李易璇亦表示,也將以此次演出為起點,進一步推動滬港文化的合作交流。《布蘭詩歌》是港芭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作品,並與香港管弦樂團共同創排。
提到創作初衷,香港管弦樂團駐團指揮廖國敏表示,2022年恰逢疫情結束,大家總想着要創作一部作品作為紀念,和衛承天等多位藝術家討論下來一拍即合。但考慮到《布蘭詩歌》本身還有點短,所以引入了上半場的內容。最終呈現在大家眼前的可以說是升級版的《布蘭詩歌》,演出含《最後的歌》和《布蘭詩歌》兩部作品,《布蘭詩歌》以德國作曲家卡爾·奧爾夫為中世紀詩歌譜寫的音樂作品為藍本;《最後的歌》以奧斯卡·王爾德小說《夜鶯與玫瑰》為靈感,追問「美」。衛承天還從英國作家伍爾夫小說《奧蘭多》中汲取靈感,設置了一位「17歲變身為女性且不再衰老」的永生主角,串聯起從中世紀到現代的生命旅程。《布蘭詩歌》與《最後的歌》兩部作品均獲第24屆香港舞蹈年獎。這次的上海之行,是作品時隔三年首度演出。
在13日晚間的帶妝綵排間隙,衛承天等接受媒體訪問。他特別介紹,在上海的舞台上,他們同樣搭起8米高的環繞式高台還原修道院氛圍,合唱團層層站立其上與台下樂團呼應;空中懸掛的輪盤上,舞者伸展肢體宛如《維特魯威人》,既呼應「命運之輪」,又象徵主角追尋的「天使」。在家喻戶曉的《命運女神》的旋律中,觀眾仿如置身命運輪迴的空間,心靈受到極大震撼。《最後的歌》由港芭駐團編舞家胡頌威創作。作品以巴赫的經文歌與器樂作品為配樂,探討「理想與慾望」的永恆命題。舞台上一架16米長的懸空天梯取代了原著中的「玫瑰」,象徵慾望與追尋。香港管弦樂團還首次從樂池走向台前,演奏由指揮家斯托科夫斯基改編的巴赫弦樂版本,以濃郁浪漫的音色烘托作品的戲劇情緒。
相對在港250人的演出規模,今年在上海的演員要增加到300人,這在芭蕾舞團上也是非常難得的。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演出也見證了《布蘭詩歌》與上海跨越40年的緣分:1985年,清唱版《布蘭詩歌》由上海樂團完成在中國內地首演。40年後,港芭版本登陸內地舞台也以上海為起點。演出中,由上海音樂學院合唱團與黃浦區青少年藝術活動中心春天少年合唱團的加入更為這部經典作品注入了獨特的上海藝術氣質。
儘管只有在短暫的排練期間接觸過,但港芭行政總監李易璇對上海藝團成員已讚不絕口。「他們的聲音本身就是天上給的禮物。」她說,此前港芭每到一地,經常會選擇與當地藝術院團合作,「強強聯手」。相信這次與上海的合作是一個開端,未來港芭將繼續推動與大灣區及內地不同城市的合創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