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創作時、外科醫生動刀時、登山者攀越峭壁時,都曾描述過這樣的境界:時間失去了意義,世界縮成一個專注的點,而那點裏,恰好是愉悅感的所在。
美國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心流」(flow)經驗,正是為了解釋這樣的正面情緒。當挑戰足夠高、能力足夠應對、專注足夠深時,人的意識會流入一種連續、自然、不費力的狀態,那一刻,沒有自我,只有行動與專注的合一。
這樣的快樂,不是刺激的興奮,而是一種內在的安靜滿足。契克森米哈伊把心流歸納為九個特徵:明確的目標、即時的回饋、高挑戰與高技能的配合、行動與意識的合一、專注、掌控感、忘我、時間感的改變,以及內在動機。
這些心流的條件看似理論,其實隱藏着對「活着」的深刻理解。當人完全投入於某件事,專注地完成一個自我選擇的挑戰時,快樂不是目標,而是過程的副產品。這讓人想起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寫道:「幸福是一種靈魂依德性的活動」,它是一種「活動中的德行」。心流正是如此的幸福,它要求我們活在行動裏,而非結果裏。在心流裏,我們不再問「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做的本身,已是理由。
心流,不只屬於藝術家或運動員,它可以發生在任何人的日常裏。當我們煮飯時全神貫注於火候與香氣,當我們解決一個難題而忘記了時間,當我們在談話中真誠地傾聽,這些時刻,都可能是心流的過程。心流的條件不是外在的,而是與內在的匹配。挑戰過低,我們會覺得無聊。挑戰過高,我們便焦慮。只有當挑戰與能力相遇,心流之門才會開啟。
契克森米哈伊指出,心流經驗之所以重要,更在於它促進了「心理選擇」,人會主動選擇那些讓自己進入心流的活動。當我們重複這些活動,技能會提升,挑戰也隨之上升。換言之,心流是一種教人成長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