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天才發明家巴克明斯特·富勒(Buckminister Fuller)有言:「如果只是對抗既有現實,你永遠無法促成改變。若想促成改變,你得打造新的模式,好讓既有模式顯得老舊過時。」正是與其泛泛之說,不如身體力行、付諸實踐。
無論是學有所長的經濟學家或是新企業人,現在都是時候檢查腦海中固有的「存貨」,並用更能符合現代需求的圖像,與時俱進。筆者近日閱畢拉沃斯(Kate Raworth)的《甜甜圈經濟學》一書,頗有啟發。本文是分享筆者閱讀該書的心得,並闡述對經濟學家如何有利國計民生的期待。
拉沃斯用圖像象徵各種新經濟思考,主要有下述三項。
(1)改變目標(甜甜圈)看見全貌(將環保嵌入整體經濟)
多年來,經濟學一直以GDP作為主要的經濟增長衡量指標,並把GDP成長將所得、財富不均合理化,因此生態遭到前所未見的破壞。在21世紀,人類需要樹立更遠大的目標:在保護地球生態的前提下,滿足大部分人的需要。甜甜圈總結這個目標,探索如何能讓經濟以平衡的方式循序漸進發展。
主流經濟學在描繪整體經濟時,只用一張範圍有限的圖片(「循環流向圖」),內容只包括效率、自由放任、家戶行為等。現在是時候重新描繪經濟,將經濟嵌入社會與自然的環境當中,催生新的論述,包括市場力量、國與國之間夥伴關係、家庭的核心角色,以及再生資源的創意。最近,新鴻基地產旗下九龍站環球貿易廣場(ICC)成為亞洲首幢建築物榮獲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頒發「領先能源與環境設計先鋒(LEED)5.0版(既有建築:營運與維護)」鉑金級認證。這是將再生能源創意付諸實踐的範例。
企業重視ESG 符合現代價值
今年10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李東榮在2025金融街論壇科技驅動ESG升級分論壇致辭中指出,在國家「雙碳」目標指引下,內地企業對ESG(環境、社會及管治)的認知正從「被動履行」向「主動擔當」轉變,愈來愈多的企業將ESG視為可持續發展和業務增長的新引擎。相關研究也表明,ESG評分較高的公司具有相對較好的盈利能力和較低的系統性風險,進一步增強社會對ESG投資價值的信心。這是一個符合現代價值的趨向。
(2)培養有社會適應力、能與別人相處的人才
在20世紀的經濟學核心,源於古典經濟學大師亞當斯密在《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所描繪的理性經濟人:自利而且各自獨立,精於計算,而且能夠主宰自然。這是事情的一面,另一面是,人性遠比理性經濟人還要豐富,具有社會共融性,相互依存,彼此合作、信任,價值觀偏向依賴自然生態。
筆者最近在廣州刊物《南風窗》看到一篇研究報告,表示內地青年在2021至2025年聚焦於數字社會與情感結構。青年學生的選題融合了人類學、社會學、傳播學、經濟學、心理學、技術倫理等領域,呈現方式也愈來愈多樣。可見內地正加緊培養有社會適應力、具備廣闊視野及多元知識的人才。
香港的高等教育課程亦考慮到上述提及的另一面,如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着重全人發展,致力與時並進,推行多元化教育,包括與海外和內地交流及文化考察;音樂、體育和藝術項目;語文學習活動等,藉以促進個人成長、拓闊視野。同時,透過各項獎勵計劃,讓同學實踐夢想、發揮創意、開創潛能、培育領袖才能。這樣,便可以培養有獨立精神,勇於開拓新天地的一代。「少年強,則國強」(梁啟超名言),可以預期。
建綠色新能源 打造循環經濟
(3)創造考量再生的設計
長久以來,經濟理論總認為優美的環境為奢侈品,只有富有的人才負擔得起。污染會先惡化,之後才會改變,而經濟成長最終將環境變得乾淨,但這樣的法則並不必然存在。生態破壞並非完全是落後的工業設計使然,新科技如AI、算力等耗電量甚大。這個世紀需要能夠驅動再生設計的經濟思維,由此打造出循環經濟(而非線性經濟),重新完整參與地球的生命循環過程。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到「美麗中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包括綠色生活方式基本形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多初步形成。筆者看到,內地的發展正沿着這個可持續方向。筆者亦看到,中電的產品設計也是沿着這個思路,鼓勵香港工商及住宅客戶安裝太陽能或風能發電系統,再行接駁至中電電網後,便可獲更便宜的上網電價。
這些新思考方式的原則、模式,符合新時代潮流,能幫助經濟學思想家與時俱進,產生出新的經濟思維。
我們今天處身的世界變化十分快速,而且充滿不確定性。企業家既要放眼未來,安排好資源配置、作出中長期部署,亦要務實,聚焦於存在而迫切要解決的問題。因此有真知灼見的經濟學家為整體社會發展獻策的着眼點,宜放在此兩方面。
筆者建議,在未來一段時間,經濟思想家可融會貫通上述三種思考方式,結合產業群發展趨勢,提出可行的具體建議,以利促進國計民生走向更高層次。
(作者為理大工商管理博士、資深金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