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金融觀察/港打造金融科技樞紐 強化優勢\鄧 宇

  圖:香港致力打造成為國際金融科技中心樞紐。圖為本月初在港舉行的「香港金融科技周及StartmeupHK創業節2025」。

近年來,香港在金融科技領域拔得頭籌,前瞻性的戰略布局和創新的監管框架助推香港金融科技水平大幅提升,躋身全球十大金融科技城市,競爭優勢持續顯現。香港致力打造國際金融科技中心樞紐,既是順應金融創新生態和應用新趨勢,也是為了增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獨特優勢,充分釋放「金融+科技」雙引擎競相發展的潛能。

金融科技屬新生事物,香港在發展金融科技時審慎規管和鼓勵市場創新的實踐經驗更顯寶貴。通過發揮香港在金融科技的「試驗田」作用,一方面有助於賦能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能級躍升,保持全球創新的優勢,激發各界探索金融創新的動力,助推香港加快建設「金融+科技」雙引擎,另一方面也為AI與金融科技的融合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支持金融基建迭代升級和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增強金融體系穩健和韌性。

有效監管 降低潛在風險

一、前瞻性引領金融科技政策及監管創新

經過數年探索實踐,香港已成為具有全球吸引力和競爭力的金融科技中心。特區政府圍繞金融科技發展制定中長期政策,監管部門及業界推動香港金融科技發展,加快構建金融科技生態圈,同時也強調穩健發展金融科技。2023年施政報告提到「拓闊綠色金融科技的生態圈,打造香港為綠色金融科技樞紐」;2024年施政報告則圍繞「構建金融科技創新生態圈」提出四項具體措施,包括推動以央行數字貨幣(CBDC)跨境支付應用、完善虛擬資產交易規管、推動現實世界資產(RWA)代幣化及數碼貨幣生態系統、推動數碼證券市場發展。2025年施政報告強調「穩健發展金融科技」,聚焦代幣化Ensemble項目和落實穩定幣發行人制度兩項重點事項,平衡金融創新與規範發展。

鑒於金融科技存在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香港在發展金融科技的進程中有兩項有益經驗。一是「監管沙盒」模式。金管局於2016年9月推出「金融科技監管沙盒」,讓銀行及科技公司可收集數據及用戶意見,加快推出產品及減低開發成本,及加強不同監管機構的協調。2024年8月,金管局推出全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沙盒,透過沙盒測試GenAI在風險管理、檢測和預防欺詐、客戶體驗等方面的應用,並鼓勵銀行研究更多應用場景。截至2025年9月底,共有379項金融科技項目獲准使用沙盒進行試行。二是「持牌」制度。比如數字銀行,早期稱「虛擬銀行」,2018年5月金管局發出《虛擬銀行的認可》指引修訂本,2024年10月修訂更名為《數字銀行的認可》,闡釋金管局的發牌原則,以期符合《銀行業條例》相關準則。

二、漸進性有序推動金融科技創新應用

金融科技的發展核心在於推動金融與科技的雙向賦能,而香港具備優越的監管及應用環境,近年來香港在數字資產領域取得較大突破,圍繞跨境支付、金融代幣化、虛擬資產交易等推出諸多政策舉措,同時在監管模式上推行包括監管沙盒、閉環管理等多種創新,確保金融科技應用高效便捷的同時也更加安全。圍繞「數字資產發展政策宣言2.0」及「金融科技2030」遠景,香港證券、保險及銀行等監管機構陸續推出支持性措施,一方面在法律制度、監管規則及平台建設等提供詳細的路線圖,包括夯實數字金融基建,完善相關法律和監管制度,另一方面圍繞數字資產、跨境支付、保險科技等領域布局,包括擴大監管沙盒試驗,轉向安全開放,搭建安全可靠的金融科技生態。得益於此,香港的金融科技初創企業增加超過4倍,由2016年的138家增至2024年的619家。

數字基建方面,香港聚焦跨境支付結算,構建創新和開放的數字貨幣生態。由金管局與其他央行主導並深度參與的mBridge(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項目具有代表性,旨在提升跨境支付與結算的效率。另外,金管局通過實施「數碼港元先導計劃」,深入探索及研究可供個人及企業可能使用的新型數碼貨幣的創新用例。2025年10月,金管局發布《「數碼港元」先導計劃第二階段報告》提出,除了在零售層面之外,未來將優先發展數碼港元供金融機構應用,以支持代幣化生態系統的發展與跨境支付場景。預計相關籌備工作將在2026年完成。

數字資產發展方面,香港的監管創新走在前列。2025年施政報告提出「制訂數字資產交易及託管服務發牌制度的立法建議」,有助規範香港數字資產業務發展。圍繞穩定幣監管,金管局於2024年3月推出「穩定幣沙盒」,其間參與者同監管直接溝通,測試業務以期符合監管要求。在過往三年多的測試,在2025年8月份發布《穩定幣條例》,並設有6個月過渡期。圍繞建設虛擬資產中心,香港監管機構秉持穩健和開放,明確虛擬資產交易平台(VATP)須持牌經營,確保履行合規要求。2025年2月,香港證監會針對虛擬資產市場發展發布監管路線圖,構建彈性的虛擬資產生態系統。證監會提出監管框架分別涵蓋A(准入)、S(保障)、P(產品)、I(基礎設施)和Re(關係)五大支柱/維度,以及總計12項具體措施,其目標是吸引更多的優質項目和機構進入市場,同時確保進入的項目符合監管要求。

加快數字化轉型 提升效能

三、負責任地推動金融機構的業務及系統更新迭代

數字經濟和數字金融成為主流趨勢,驅動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加快。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數字化需求更具多元且國際化,中外資銀行、證券、保險及資管公司等一方面需要推動內部流程和管理數字化,以此提升效能,另一方面也需要應對市場和客戶的數字化便利需求,迫切需要金融科技賦能。

香港金融科技快速興起,對金融機構既是拓展新興業務增長的機遇,但也帶來挑戰,包括信息科技風險的上升、網絡安全漏洞、高頻度的網絡攻擊等,可能對金融機構的營運和系統構成威脅。就此而言,負責任地推動金融機構的業務及系統更新迭代,確保穩健合規經營,防範衍生的新興金融風險。兩個維度來看:一是創新業務的合規和可持續。香港本地監管鼓勵支持虛擬資產交易或穩定幣等前沿金融科技應用發展,但同時強調合規性,明確採取「風險為本」的監管原則,比如虛擬資產交易、穩定幣發行等,要求持牌經營及符合各項資質,並在經營活動中受到監管;二是防範信息科技風險的緊迫性。人工智能及數字資產交易等作為新興事物存在潛在風險,香港監管部門密切監測數字資產等新興金融風險,同時提出採取互動和持續演進的監管方法,確保有效管理新興技術帶來的系統性風險,以維護銀行體系的穩定性。

匯聚人才 培育新質生產力

四、結論與展望

總結來看,香港在打造金融科技樞紐的進程中,有三點經驗啟示:一是前瞻性的金融科技政策以及清晰的發展策略,並保持政策迭代和策略更新,2021年金管局的「金融科技2025」策略和2025年的「金融科技2030」遠景接續發力,推動形成一系列的階段性成果;二是暢通和開放的金融監管理念,通過「沙盒」模式實現監管和業界、運營者的直接溝通、高效反饋,以及支持特區政府更新修訂政策,並經過立法程序明確為法律制度;三是重視新興領域金融風險防範,通過嚴格的「牌照」制度篩選合資格運營者,確保「准入」名單的質素,保障金融科技安全、穩健。

展望未來,香港金融科技的政策引領創新本身就具有長遠的戰略眼光,金融科技監管框架和制度的完善為孵化金融科技初創公司提供了極佳的土壤,監管、市場和業界的協作有利於提升香港金融科技的競爭力,同時在香港所構建的虛擬資產中心以及各類金融科技生態,將匯聚更多的金融科技人才、企業和投資,培育香港獨具特色的新質生產力,進而推動AI和數據科學產業發展。

(作者為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