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七日談(北京篇)/人文引領 文化賦能\張頤武

  圖:十一月十四日,「青春造物場──2025豫園城市非遺季」在上海豫園商城開幕。圖為以非遺竹編技藝創作的裝置作品「生長」。\新華社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十五五」規劃的建議為未來五年的文化發展勾畫了藍圖,其中強調「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這是有重要意義的表述,既是對於當下的發展狀況的概括,也提示了文化發展的重要方向。文化本身既具有高度的價值,是人們的精神生活,同時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的因素,對於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中國社會經歷了數十年高速的經濟發展之後,社會進入了相對普遍豐裕的狀態,人們的精神需求、價值尋求和對於豐富的文化感受和體驗的追求也已經成為了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因。它現在不再僅僅是建立在基本生存和發展的需求之上的需求,更是人們開始更多關注的中心,也是社會向上提升,不斷進步的重要的引擎,它對於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凸顯出來。文化不僅僅是人們生活的重要方面,而且還在起着對於整個社會引領和賦能的作用。它並不凌空蹈虛,也不抽象空洞,而是既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也成為主導消費的核心要素,對於千行百業也有着重要的拉動作用,從各個方面為社會的進步提供支撐。文化對於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現在也是人們關注的「人文經濟學」的焦點,人文引領經濟,經濟反哺人文的新的良性發展的社會狀況正在形成。從「人文經濟學」的角度看,人文的價值在當下的發展中具有更豐富的功能,為社會的新一波發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整個社會的提升正需要有人文的引領和文化的賦能,對於這方面的認識現在也越來越清晰。

人文對於經濟的引領是當下社會的重要特徵,人文的發展和科技的發展一起構成了對於經濟發展有關鍵作用的支撐。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現在已經成為了突破發展的瓶頸,建構更完善的社會體系和發展方式的重要的方面。文化的作用既有實實在在的經濟方面的收穫和成果,更有對於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多方面的拉動作用。文化的整體的經濟佔比有限,但其影響和作用確是整個社會生活中的關鍵,文化對於經濟的作用並不是簡單的GDP數字統計中能夠完全體現的。這些年來文化消費和文化產業的佔比一直在增長,但它更多的作用是讓整個社會生活活起來,打通經濟的各個環節,讓各種經濟要素都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文化的創新創造不斷形成新消費的熱點。如最近這些年中國旅遊的發展對於地方經濟的拉動作用就非常明顯,成為帶動地方消費的發展和整個生活品質提升的關鍵要素。旅遊帶火一座城的現象現在常常出現,人們對於不一樣的旅遊感受的追求,讓很多城市獲得了更多的關注和實實在在地拉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文旅產業對於地方社會的關鍵作用現在已經凸顯出來。它帶動的不僅僅是景點景區的發展,酒店餐飲交通等行業的進步,更讓鄉村振興、城市生活品質的提升、基礎設施的完善和環境生態的改善等都有了新的支點,在擴大內需,帶動經濟方面的作用確實不容小覷。而Z世代的年輕人所注重的「情感體驗」「情緒價值」等等新感受帶動的新的消費,更是為文化的發展注入了活力,如所謂「谷子經濟」的發展,就是典型的新的文化消費。往往一個新類型的消費就能帶動一個新產業的活絡,如近年來興起的「潮玩」產業的高速發展就是典型的例證。

文化產業的發展也為社會提供新的動能。千行百業的繁榮更是要通過文化的繁榮體現出來。各種新型文化業態的湧現,更是由文化消費的新需求和文化創造的新亮點帶動的產業的新進步。如最近這幾年「新大眾文藝」的重要領域「微短劇」的發展讓許多地方都在為這一產業提供製作基地,給予政策的支持和鼓勵,讓這一快速發展的新興產業賦能地方經濟發展,在一些地方已經形成了規模效應,既對於城市的文旅有積極的影響,更成為經濟發展的新亮點。而不少新的科技創新的「生長點」正是在文化領域的應用而獲得更多的支持。如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人的運用,在文化領域中就有極為廣闊的空間。當下的經濟靠高新科技創新的拉動極為重要,而在文化領域的應用正是讓科技找到了實現的場景和運用的空間。

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也體現在中國人的文化自信的展開和中國的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上。一方面是文化的新的創造讓人們更多地通過感受文化獲得了對於自己文明的自信,另一方面中國的文化創新創造帶來的「酷中國」的形象也正在不斷擴散延伸,不少中國的文化產品已經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的創造,而中國的新平台和新業態的走向世界也是新的趨勢,這既有產業方面的收穫,也更多地促進了全球對於中國的了解。這些都從更多角度促進了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人文引領,文化賦能,現在看到的文化發展的作用正在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的方面。文化在中國社會發展的整個體系中的重要的作用會支撐未來的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