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議事論事/十五運會香港的「量」「質」突破\成 劍

第十五屆全運會比賽仍在進行,香港特區體育健兒們的表現已令人驚艷。在這場國家水平最高的綜合體育賽事上,香港特區代表團以歷史性的佳績,不僅刷新了獎牌紀錄,更向世界展示了香港體育的強大潛力。這份成績單,遠不止於獎牌的數字,更是香港體育發展路徑的一次成功驗證,承載着多個角度的啟示。

香港運動員在本屆賽事的突破首先體現在「量」的飛躍。金牌數與獎牌總數均創歷史新高,11月15日一天就連增五塊獎牌,在游泳、擊劍、自行車等多個項目上實現獎牌「零的突破」。這樣的成績令港人喜出望外,這既是香港體育專業化、系統化發展的結果,更是香港團結發展迸發出強大正能量的有力體現。近年來,特區政府加大對體育的資源投入,通過「精英體育資助計劃」等政策,為運動員提供了更科學的訓練環境、更完善的後勤保障和更國際化的競賽機會。這種「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專業運作」的模式,正逐漸形成良性循環。

團結發展迸發強大正能量

更重要的是「質」的提升。香港運動員展現出的競技水平,已從過去的「參與為主」轉變為如今的「爭金奪銀」。這背後,是專業化訓練體系的完善和體育科學的深入應用。從體能訓練到運動康復,從數據分析到心理輔導,香港體育的「軟實力」顯著增強。這種專業化轉型,使香港運動員在面對內地頂尖選手時,也能在技術戰術層面形成有效對抗。

香港體育的獨特優勢在於「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格局。一方面,香港運動員能通過內地訓練、聯合培養等方式,共享國家豐富的體育資源,乒乓球、單車、體操等就是例子。更重要的是,國家大力支持香港運動員內地受訓,今年1月1日實施的《運動員技術等級管理辦法》,進一步方便香港運動員獲授等級稱號,促進香港運動員在內地發展,有助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另一方面,國際化視野和開放包容的環境,又使香港能博採眾長,形成獨具特色的訓練體系和競技風格。這種「中西合璧」的優勢,在本次賽事中得到充分體現──既能看到國際先進的訓練理念,又能感受到中華體育精神的深厚底蘊。

香港特區運動員在賽場上的表現,更是一次生動的國民教育。當他們站在領獎台上,伴隨着《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五星紅旗升起時,體育超越了競技本身,成為國家認同與香港情懷相融合的生動體現。這種「香港心、中國情」的共鳴,在全運會的舞台上得到了最自然的抒發。

十五運會的佳績,為香港體育的未來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示。首先,證明了現有發展路徑的正確性,應持之以恆地推進體育專業化、科學化。其次,需要進一步完善青訓體系,打通「普及─提高─精英」的人才培養通道。再者,應善用香港的國際優勢,在發展傳統項目的同時,開拓更多具有潛力的新項目。

「體育強國」建設重要支點

香港的體育發展,已然站在新的起點。展望未來,香港有望在國家體育發展中扮演更獨特的角色——既是培養頂尖運動員的高地,也是中外體育文化交流的樞紐,更是國家「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支點。

十五運會點燃的希望之火正照亮前路。當何詩蓓的浪花激盪泳池,當大批青年小將創出新佳績,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閃光的獎牌,更是粵港澳大灣區體育事業發展的新成就。這份成績單,是香港送給自己的最好禮物,也是獻給國家體育事業的真摯獻禮。香港體育,正以矯健的姿態,在國家發展的大舞台上,書寫屬於自己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