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場立法會地方選區論壇於上周六全數結束。過去這段時間,香港市民看見的是10場有質素、有內涵的高質量民主競爭,不但在候選人身上可見服務香港的熱誠、別具一格的政綱,而且從參與論壇的觀眾、助選團之中,也可見社會對今次選舉的高度關注與熱情。
不同於過去極端與吵鬧的風氣,今次的選舉論壇真正讓香港市民感受到什麼是高質量民主、什麼才是一場高水平的選舉競爭。各候選人在論壇緊緊圍繞拚經濟、謀發展、惠民生、促改革,圍繞促進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更好融入和服務國家發展大局,以政綱論高低、以能力決勝負、以形象爭認同,鬥的不再是「誰惡誰有理」,而是鬥誰對相關的問題有更深刻見解、誰對香港未來的發展有更好的建議。
縱觀10場地區論壇,候選人爭論的焦點從宏觀的北部都會區、新產業、經濟結構、人口老化,到微觀的地區設施、舊樓管理、旅遊打卡地點,可謂無所不包。例如新界北的候選人都視北部都會區為「必爭之地」,有人建議加快北都發展,鼓勵更多高新科技產業落地,增加就業機會;亦有人提出北都成功的關鍵在於能否提升市民滿足感,認為應優先改善交通網絡和設施配套。又如九龍西,因為候選人包括了社福機構高層和醫生,因此較留意醫療問題和如何強化對少數族裔的支援,有人建議可協助組織非華裔學生到大灣區交流,幫助他們認識國情、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聚焦拚經濟惠民生促改革
至於新界東南、新界東北、港島西由於都是近年遊客打卡的熱點,因此不少候選人亦將焦點放在生態旅遊上,比如新界東南有候選人建議可發展特色民宿,提供傳統美食;新界東北則有候選人提出打造綠色體驗路線,串連馬屎洲、三門仔等地,並且發展民宿與營地,提升整體旅遊吸引力;而港島西的堅尼地城卑路乍灣海濱長廊,先後被多名小紅書網紅推介而成為旅遊熱點,有候選人提議可在海濱長廊劃分不同主題的分段,亦有人期望政府可以拆牆鬆綁,先打通後優化,增設跳島交通接駁等等。
候選人在論壇上提出的政綱建議不光理性而具建設性,而且由於候選人背景多元具廣泛代表性,也為選舉引入了不少新的聲音和角度。香港正站在轉型升級的關鍵節點,面對新機遇挑戰,立法會作為特區管治架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也要不斷補充新血液、拓展新思維、激發新動能。而且候選人展現出的新風氣新元素,也連帶促使香港的選舉政治進一步向高質量民主邁進,鼓勵了市民的熱情關注和參與。
在上周六的港島東區論壇,就發生了一件插曲。其中一名候選人在講解政綱時突然身體不適暈倒,隨之而來的,是在場其他候選人與義工立即上前攙扶並提供幫助。雖然該候選人無法繼續參與論壇,但主持人仍提出秉持選舉精神,在後續環節講述其名字。這種「選舉有溫度、競爭見格局」的環境,在過去香港的政治環境中可謂無法想像。
以在2016年的立法會九龍西選舉論壇為例,先是經歷了兩個小時的大吵大鬧,之後多個團體還在場外上演「全武行」,不僅發生肢體碰撞,需要警方出動胡椒噴霧到場調停,混亂期間還有人襲擊警員,堪稱一場大鬧劇。而且更加諷刺的是,當時發生衝突的甚至不是相反政治陣營的人,而是激進政治勢力的內訌。
彰顯選舉競爭新底層邏輯
往事不堪回首,如今的選舉論壇非但沒有再發生暴力衝突,更難能可貴的是,各候選人及其助選團隊之間也沒有了過去那種要鬥個「你死我活」的思維。所有候選人都是愛國愛港的「香港隊」,即便是競逐議席的對手,也建基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這是新選制帶來的新風氣,也將會是今後香港政治競爭的新底層邏輯。
在這樣的風氣下,不光候選人之間能集中力量拚搏政綱訴諸實力,市民對選舉的參與熱情也明顯有所提升。過去幾日的選舉論壇,基本上都是滿座,而首次在露天場合舉辦的港島西選區論壇,更吸引了大批市民駐足觀望,候選人之間的激烈交鋒不但屢屢引來觀眾的歡呼和掌聲,就算在論壇完結後,仍有市民上前向候選人反映訴求,而候選人亦非常耐心地記下一個個問題,逐點回答街坊的提問。
事實說明,其實很多香港市民都並非政治冷感,只是昔日選舉所見的種種粗劣行徑,不斷地消磨市民對候選人以至是立法會的信心。如今新選制撥亂反正,選舉的焦點又重新回歸到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這些與港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加上現屆立法會上任4年來做出的各項重大成績,都增加了市民對新一屆立法會的期望和信心。
一場場選舉論壇的高水平正面較量,一幕幕候選人、助選團、市民之間的高質量良性互動,反映的正是人們對新選舉制度的認同和對良政善治的期盼,也不斷鞏固香港市民對於發展符合香港實際高質量民主的共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