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升本地水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漁農自然護理署計劃於2026年年中,推出涵蓋水產及農產品的「香港本地品牌」。漁護署助理署長(漁業及海洋護理)朱振華表示,期望透過品牌效應,向市民及遊客推廣優質本地食材,建立從養殖到餐桌的可溯源制度,增強消費信心。
漁業持續發展基金諮詢委員會主席邱榮光表示,從全球市場消費情況看,野生魚類的捕撈量相對養殖魚類來說佔比較小,大約只有30%左右,未來人類對魚類的需求更多要依靠養殖來滿足,因此香港大力推廣魚類養殖業,以保障食品安全和食物供應。
漁護署現時有「優質養魚場計劃」,供業界自願參與,參與計劃的水產品須經過嚴格的品質檢測。產品包裝上會有專屬貼紙和二維碼,消費者掃描二維碼,就能查看食品安全檢測報告、養殖魚排與負責人的信息等資訊。截至2024年12月,全港已有175個養魚場(87個塘魚養殖場,88個海魚養殖場)參與有關計劃。
朱振華表示,「香港本地品牌」將由香港品質保證局負責認證,海洋公園負責宣傳。日後消費者在街市或餐廳見到統一標誌,即可辨識為經政府認證的本地產品。
朱振華稱,魚類統營處會加大宣傳力度,通過農墟、實體店推廣本地品牌。目前已有產品通過參與計劃進入高端超市,形容「銷量和售價都不錯」。將來會開拓大灣區及其他內地城市市場,與內地電商、冷鏈物流商合作,進入內地高端市場。\大公報記者 肖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