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深海養殖企業擬年產120噸魚

  圖:政府致力發展深海養殖,設有發展基金資助業界。圖為漁護署及發展基金代表與養殖戶合影。\大公報記者何嘉駿攝

發展深海養殖是政府《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的重點方向之一,漁農自然護理署已劃定四個新魚類養殖區,其中在黃竹角海、大鵬灣的兩個養殖區已啟用,並已批出首批養殖牌照。有已進駐大鵬灣的養殖企業表示,主要養殖白花魚、鯛魚等符合本港市場口味的魚類,養殖場採用人工智能監測系統,預計明年投產後,每年產量達120噸。\大公報記者 肖泓宇

漁護署助理署長(漁業及海洋護理)朱振華表示,該署2023年底劃定四個新魚類養殖區,分別位於黃竹角海、大鵬灣、外塔門及蒲台東南,其中黃竹角海及大鵬灣的養殖區,已於今年中各批出一個海魚養殖牌照。為降低業界初始投資成本,新養殖區提供由政府搭建的現代化深海網箱供租用,大鵬灣養殖區的網箱租賃及牌照申請料年底批出。

漁業持續發展基金諮詢委員會主席邱榮光表示,新魚類養殖區的深海養殖項目,若符合創新性及示範作用等資格,例如使用桁架型養殖箱進行養殖,可申請「漁業可持續發展基金」資助。基金總規模10億元,至今已批出42宗申請,其中12項已完成,剩餘可申請資金約6.7億元。基金的最高資助比例已提升至2:1(基金出資2元,申請人出資1元)。

「優質養魚場計劃」出品附證書

基金並透過「漁業設備提升項目」支援小型漁民設備更新,漁民只需填寫簡單表格即可申請更新漁網、燈具等生產工具,迄今已有逾7000名漁民直接受惠。

香港現代化海產養殖有限公司早前獲批進駐大鵬灣南新養殖區,進行深海養殖。該公司董事余海寶表示,將設置3個周長80米的圓形HDPE網箱,預計明年四月開始投產,總養殖量達10萬至11萬條魚,養殖品種包括白花魚、真鯛、黃鰭鯛、金頭鯛、白仲魚。他稱該公司自行組建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網箱,與傳統木排不同,經歷多次颱風仍完好無損。

余海寶現時在大埔三門仔營運的養殖場,2016年僅是小規模試養200條魚,他說當時因為傳統木排老化嚴重,維修困難,萌生學習養殖技術的想法,參與漁業持續發展基金資助的「海產養殖現代化及可持續發展培訓計劃」。他今年中成功申請「漁業可持續發展基金」500萬元資助,養殖規模現時增至3萬條魚。

為提升產品競爭力,余海寶參與漁護署「優質養魚場計劃」。其養殖的魚均經嚴格檢測,每批魚附有獨立證書,包裝上貼有二維碼,市民可掃描查看重金屬、藥物殘留等檢測數據,追溯魚類來源。

大鵬灣區下月再開放牌照申請

對於首輪新養殖區申請僅兩份獲批,朱振華稱主要涉及商業考量及網箱抗風能力未達標。他並透露,大鵬灣還有部分養殖區域可接受申請,計劃下月再次開放海魚養殖業牌照申請。

至於大鵬灣區尚可發出牌照的數目,漁護署指需考慮養殖區內尚餘環境的承載力等多項因素,因此現時未能提供將會發出牌照的實際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