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2025立法會選舉/10場選舉論壇拚政綱拚實力爭支持 地方選區候選人講出市民期盼

  左圖:已舉行的十場地方選區論壇,候選人聚焦房屋、交通、青年發展等議題。\大公報記者何嘉駿攝;右圖:立法會選舉將於十二月七日舉行,全港市民積極投票,選賢舉能,共同維護香港繁榮穩定。\大公報記者林良堅攝

為加強市民與選民認識候選人,特區政府首次牽頭,舉辦共39場選舉論壇。其中10個地方選區的選舉論壇已經全部完成。大公文匯全媒體通過人工智能(AI)分析候選人發言和答問找出「高頻詞」,發現10場地方選區論壇突顯「有樓住、有車搭、有工開、養得起、看得起病」依然是社會最大公約數,房屋與交通繼續是市民最關心的兩大切身問題,同時亦獲得眾多候選人積極回應。\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王俊傑

根據AI數據總結,十場論壇的「高頻詞」排名依次為房屋(如劏房/簡約公屋/租置)、交通(如鐵路/幹線)、青年發展(如就業/創科/育才)、家庭友善(如生育/託兒)以及醫療(如夜診/輪候/國產藥)。

香港島東 增加共享運動空間

另一方面,從AI數據結果反映,候選人關心的議題各具特色。以香港島東為例,該區擁有香港大球場等重要體育設施。有候選人明確支持將大球場改建為社區綜合體育中心,增設健身室、乒乓球室、羽毛球場等室內設施,紓緩港島東康樂設施長期爆滿、市民「租場難」的困境。亦有人提議引入市場化營運模式,增加共享運動空間,實現可持續發展。

香港島西 優化海濱長廊設施

而對於香港島西候選人而言,海濱長廊和海島經濟發展是重中之重。該選區既有南區漁港文化和離島區島嶼資源,還有作為小紅書網紅打卡熱點的中西區堅尼地城卑路乍灣海濱長廊。有候選人批評海濱長廊設施不夠人性化,又提倡劃分不同主題的分段。有人則期望,政府拆牆鬆綁,先打通後優化,增設跳島交通接駁等等。

九龍東 發展文化產業

至於九龍東,就意外地難分難解,最高順序依次為文化產業、經濟發展與房屋供應,估計同東九龍文化中心啟用和九龍東CBD2計劃有關。有候選人強調,發展東九龍文化中心作為本土地標以及文化發展旗艦平台,成為創意互助基地,甚至形成生態,讓從業人員可以通過設計相關周邊產品,實現IP化、市場化運營,將其變為終身事業。

九龍西 強化非華裔學生支援

九龍西或許受到候選人有醫生和社福機構高層所影響,議題聚焦健康、大灣區協作和少數族裔的討論。有候選人建議,強化非華裔學生支援,組織他們到大灣區交流,幫助他們認識國情、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也有人認為,要建設大灣區人才集聚高地,讓港青親身了解內地職場文化,同時吸引更多內地青年專才來港,實現人才雙向奔赴。

九龍中 關注啟德與舊區發展

九龍中的組成較為複雜,該選區包括啟德等地,近年有大批新來港人才落地,關心政府人力資源政策,另外其面積涵蓋土瓜灣等社區,有報道指當中的「十三街」有超過80座唐樓的樓齡高達70年,意味着舊樓重建刻不容緩。因此,候選人關注的議題較為多元化,談及人才、精準扶貧、啟德發展與舊區重建等等。

新界東南 平衡生態與經濟

新界東南橫跨馬鞍山、西貢、將軍澳三地,擁有優美的自然景觀與豐富的旅遊資源,而包括將軍澳在內的西貢區於收入方面更加排名全港第二、新界第一,屬典型的中產社區。因此,候選人較為關注生態保育與經濟發展取得平衡,例如提出政策要拆牆鬆綁,發展特色民宿,提供傳統美食,規範旅客人流等等。

新界北 聚焦北都發展推進

新界北的「高頻詞」便眾望所歸,來到近年討論熱度極高的北部都會區。有候選人建議加快北都發展,鼓勵更多高新科技產業落地,增加就業機會,亦有人認為政策的成功關鍵在於能否提升市民滿足感,承諾會致力爭取優化交通網絡和設施配套,打造幸福北都。

新界西北 關注生兒育女支援

對比之下,新界西北候選人重視家庭政策,並且圍繞生育、託兒與社區保姆等範疇,展開激烈討論,例如,提出恢復育兒津貼、設立社區育兒中心、推動在校課後託管等等。考慮到對比荃灣等地,屯門與元朗屬於較年輕的新市鎮,有許多初代家庭的子女已經長大,同時有不少青年看中該處較有活力和成熟的社區網絡而選擇搬入。他們普遍關注政府在生兒育女方面的支援政策。

新界西南 建議重推租置計劃

來到新界西南,高頻詞則是房屋。多名候選人主張重推租置計劃,優化舊樓管理與維修,改善劏房戶的生活條件。而事實上,新界西南選區組成複雜,荃灣區私樓和中產居多,葵青區則是公屋與劏房戶佔多數。一般而言,出於選票總數和投入成本的考慮,候選人在議題上會側重後者,搶奪公屋與舊樓區票倉。

新界東北 推動生態旅遊

新界東北方面,由於地理位置接近,議題切入點亦非常類似,討論焦點投放在生態旅遊。有候選人倡議,打造綠色體驗路線,串連馬屎洲、三門仔等地,並且發展民宿與營地,提升整體旅遊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