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選舉論壇對對碰6 選舉委員會界別/以政綱論高低 以能力決勝負

1 姚柏良:推動跨界緊密合作

1號候選人姚柏良過去4年為旅遊界立法會議員,「旅遊不只是民生行業,亦是向世界綻放香港魅力,說好中國、香港故事的立體窗口。」他認為要旅遊業更好發揮聯動各行各業,需要提升至戰略層次,今次在選委會界別競選連任是希望凝聚各跨界力量,推動跨部門跨界別的更緊密合作,凝心聚力拚經濟、為民生。

2 李家駒:文化作經濟新引擎

2號候選人李家駒深耕文化出版界30年,以「文創未來」為口號,提出要凝聚青年國家情懷,推動「文化+科技」「文化+藝術」深度融合,使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他表示,將透過完善文創產業生態、推廣全民閱讀、助力文化出海等舉措,讓文化成為香港經濟新引擎與國家形象傳播的重要載體。

3 文頴怡:聚焦智能教育醫療

3號候選人文頴怡結合十多年社會服務與法律經驗,推出五大民生與發展政綱;包括在教育領域聚焦AI智能教育與自資院校應用科學發展;醫療方面,推動智慧醫療,提升診斷效率,同時推動社團專業化,培育人才承擔更多社會事務。

4 伍婉婷:提出七大升級政策

4號候選人伍婉婷提出「七大升級政策」,主張將香港打造為世界級文化、經濟、體育複合型城市,透過舉辦國際高端會議與盛事吸引投資;同時擴大國際人才清單,以「文旅融合」推廣本土IP與非遺項目,帶動經濟與城市項目雙重升級。

5 吳傑莊:創科金融作發力點

5號候選人吳傑莊以創科金融為發力點,強調要推動Web3、太空科技、量子計算、生物醫藥等,提升香港競爭力;同時推動運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各行各業和基層需要,令政府資源用得其所。他希望,未來四年,與大家一齊創造更多「由治及興」的成功故事,令每一位香港市民都有更強的幸福感同獲得感。

6 伍煥杰:打造教育創新鏈

6號候選人伍煥杰深耕教育與科研轉化領域,希望能夠打造教育創新鏈,推進STEAM教育、AI賦能教育,拓展國際生源,打造香港國際教育樞紐;建構「教育+創科/金融/高端創作」跨界協作通道。他指出,他長期深耕教育、青年和地區服務,願意以這些經驗,推動香港優質教育生態圈從藍圖走向現實。

7 劉智鵬:中史推動愛國教育

7號候選人劉智鵬提出三大政綱方向:在歷史教育方面,主張以中國歷史推動愛國教育,鼓勵青年學生培養愛國情懷,建立正確價值觀;在高教發展上,借助北都大學城提升國際影響力;文化傳承領域,倡議將6月定為「非遺月」,深化市民對中華文化認同。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在教育建設上為國家進言,助力推進兩地教育和文化交流。

8 鄧銘心:推動綠色基建落地

8號候選人鄧銘心多年來參與了不同大型基建項目,了解政府公務流程。她聚焦北都發展,計劃發揮專業優勢推動綠色基建提速落地;以工程專業能力解決大廈維修、漏水等民生難題,搭建民意溝通橋樑;鼓勵青年創新,推動產學研深度協作,同時助力香港推廣寧夏特色產業,加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9 樓家強:助力經濟轉型升級

9號候選人樓家強秉持「國安港安、國強家強」理念,認為要透過具體政策落實執行,共同維護國家安全;把握好國家「十五五」規劃機遇,發揮香港內聯外通的獨特優勢,助力香港經濟轉型升級;推動民生政策落地,為青年搭建更多向上流動的機會,讓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讓市民生活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10 范凱傑:推動完善調解制度

10號候選人范凱傑為執業大律師,以「守正,創新,建未來」為口號,深耕法律與公共服務領域。他主張持續強化香港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地位,推動成立以東盟為核心的區域性仲裁機構與香港體育仲裁中心,完善調解制度以配合國際調解院落戶。

11 蘇紹聰:建可持續科技生態

11號候選人蘇紹聰任執業律師30年,參選理念為「以法治為根基,以科技作動力,以融合創機遇」。他表示,將推動青少年深度參與國安教育與國民教育項目。同時,依託科技融入法律服務的實務經驗,他希望打造「可靠、安全且可持續的科技生態圈」。在大灣區融合方面,他將借助已建置的線上協作平台,「連結各地各行業企業,為年輕人和產業尋找更多發展機會」。

12 洪錦鉉:攜手政府推專項行動

12號候選人洪錦鉉擁有20餘年地區服務經驗,強調民建聯「聯通內外、夥拍政府、深入社區」的三大優勢,直言「做實事係要一個個項目落地」。本次參選,他提出兩大目標:一是激活選委會「最大智庫」價值,成立專門機制,將各界選委的建議轉化為具體政策;二是推動立法會倡議「項目化、平台化」,聯合政府訂立專項行動。「立法會應該積極主動有作為,為香港、為國家做貢獻」。

13 柯家洋:聚焦大醫療領域

13號候選人柯家洋兼具公共衞生專業背景與醫療器械產業經驗,聚焦大醫療大健康領域。他秉持「社會價值優先」信念,提出六大政綱,涵蓋生命科技產業鏈打造、基層醫療公私合營、樂齡科技應用等。他希望,能夠憑專業經驗助力香港對接國家「十五五」規劃,攜手構建健康香港家園。

14 何俊賢:推進海洋經濟藍圖

14號候選人何俊賢由漁農界立法會議員轉戰選委會界別,立志推進「海洋經濟藍圖」。他直言海洋經濟是香港「未發掘的寶藏」,「不只是打魚養殖,更有遊艇、海濱、文旅等多元經濟」,但目前海上通訊等基礎配套不足,制約人才吸收,希望能完善人才計劃。他強調,「發展經濟不是為賺錢,核心是改善民生」,未來將重點關注失業、傳統產業轉型等,推動提升政府行政效率。

15 管浩鳴:支援安老弱勢服務

15候選人管浩鳴深耕社會福利領域多年,現任全國政協委員,聚焦安老、照顧者與弱勢服務。他拋出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10年後香港80歲以上長者將超80萬,2040年,65歲以上長者佔比將超過三分之一。」針對香港純城市人口、長者難以外遷的現狀,他呼籲制定全面的安老與人口藍圖。憑藉多年社福領域積累,他自信「在社福方面,我或許比其他候選人更勝一籌」。

16 吳英鵬:助力議會高品質立法

16號候選人吳英鵬身兼香港與內地雙重執業律師資格,深耕跨境法律服務20餘年,政綱聚焦四大核心:以專業所長助力立法會高品質立法,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推動行政立法良性互動;推進大灣區規則銜接和北都專屬立法工作,助力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香港應更積極地參與國家涉外法治和國際商業規則建設;推進完善特區的反外國制裁法律,培養具國際視野和多元背景的法律與商業人才。

17 招國偉:創造青年置業機會

17號候選人招國偉深耕住房與民生政策研究,深知基層居住困境。他直言:「房屋不單單是市民關心,中央非常關注,基層的困境是立法會需要重視並全力解決的」。他指出,早前的工作成功推動政府增加公營住房供應,縮短市民輪候時間;為青年創造更多置業機會;提升居住質素,實現市民「住得到、住得好」。他強調,「希望代表基層進入立法會,為解決房屋問題帶來新力量、新思維。」

18 郭志華:搭建理想營商環境

18號候選人郭志華指出:「中小企業與全港市民息息相關,我參選就是要為它們搭建更理想的營商環境」,其核心理念是「迎新機拚經濟創未來」,若當選,他將推動九項政綱,包括協助中小企對接國家「十五五」規劃、優化政府採購制度、精簡北部都會區審批流程、支持低空經濟落地、助力青年創業就業等。

19 黃錦輝:賦能傳統企業升級

19號候選人黃錦輝表示:「我的理念是『AI賦能,創科前行』,希望未來每個人都應善用AI,應對人機共融新時代的挑戰」,他說。其政綱聚焦以創新科技為傳統企業升級轉型賦能,培育低空經濟、海洋經濟、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同時推動創科教育普及,讓香港科創發展貼合國家科技強國發展的規劃。「我會向議會帶來前瞻性、能落地的建議」。

20 陳永光:「治未病」減醫療開支

20號候選人陳永光為現任立法會議員、註冊中醫,他強調。其政綱提出建構大灣區產、學、研、資、銷一體化平台,在北部都會區建設中藥創新園,讓香港成為「國家中醫藥走向國際的超級聯繫人」;同時持續強化中醫在基層醫療的作用,以「治未病」理念減輕公共醫療開支,「讓我們以中藥為橋,聯通世界、服務國家」。

21 李鎮強:藉北都發展新產業

21號候選人李鎮強帶着四年議會履職經驗尋求連任,他指出「香港需要短中長期結合重振經濟,既要靠演唱會、免稅額優惠吸引旅客,也要以北部都會區為跳板,發展新能源、低空經濟等新產業」,他強調,需對接國家「十五五」規劃,與大灣區做好分工協調。「同心協力拚經濟,盡心盡力惠民生。」他承諾將繼續當好官民商橋樑,引領跨界力量共促香港發展。

22 何君堯:確保香港發展不偏航

22號候選人何君堯指出,過去九年無政黨背景卻與各黨派攜手前行,親歷黑暴應對與疫情防控。「香港就像同坐一艘船,我們要同心同德揚帆出海,不能自亂陣腳」。其政綱核心是「實幹敢言,是其是,非其非」,「我會緊盯香港錢罌,確保發展不偏航,懇請大家支持我繼續為民服務」。

23 馮英倫:承諾做好三座「橋樑」

23號候選人馮英倫曾任政府發展局公職,對政策制定與行政立法互動有深刻理解。他提出以「發展、創新、人才、教育」為主線的政綱,聚焦北部都會區建設中的空間交通規劃等實際問題。他承諾當選後做好三座「橋樑」:加強行政立法合作、推動大灣區協同發展、助力香港融入「一帶一路」,以改革促進增長,讓市民共享發展紅利。

24 林筱魯:推動便民利企政策

24號候選人林筱魯提出五大政綱,核心聚焦北部都會區建設、經濟新局開創、國際合作深化等。作為擁有數十年城市發展專業背景的候選人,他強調「立法會是團隊,需要專業且全情投入的人」,承諾將繼續關注基層老弱的福利政策、逐字審議法案、監督撥款效益,推動便民利企政策落地。

25 陳恒鑌:簡化程序降企業成本

25號候選人陳恒鑌表示,「香港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四通八達的交通物流和優質專業服務」,他引用跨國企業老闆的反饋,需警惕香港在智慧交通領域被追趕。政綱聚焦兩大方向:加強智慧交通推進力度,優化規劃與發展效率;推動政府「拆牆鬆綁」,簡化程序、降低企業營運成本。「務實協作解難題,把握機遇創未來」,他承諾以民生為本,為香港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