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經濟發展與民眾生活水平提升,旅遊已從奢侈品轉變為常規消費。據中國旅遊研究院統計,2023年國內旅遊總人次達48.9億,旅遊收入接近5.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顯示市場已全面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當前旅遊模式呈現「深度體驗」與「行程碎片化」並存的特徵。旅客不再滿足於傳統觀光,轉而追求具文化內涵與在地特色的沉浸式體驗。消費行為也更趨理性與數位化。據統計,超過75%的旅客在預訂行程時會關注環保與社會責任屬性,且從靈感獲取到分享的全鏈路已深度依賴數位平台。
然而,蓬勃發展的旅遊業也帶來了嚴峻環境挑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研究顯示,旅遊業佔全球約8%的溫室氣體排放,主要來自交通、住宿與餐飲活動。在中國,節假日期間熱門景區周邊交通碳排放量可達平日的3至5倍,轉型壓力日益迫切。
二十屆四中全會強調「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頂層設計。這意味着綠色減碳不再是可選項,而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求,旨在建立「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型發展模式。以下分享四大實施路徑與實踐案例。
路徑一:系統化減碳
減碳理念可從單一景區管理延伸至全過程,貫穿旅遊全產業鏈。
規劃與建設階段,新建旅遊項目應進行「碳評估」,優先使用綠色建材。據測算,採用綠色建築標準的酒店可降低30%的能源消耗。此前香港旅遊發展局推出「綠色會議及展覽」計劃,為符合環保標準的活動提供認證,已累計減少超過500噸碳排放。
運營階段,將碳減排目標納入企業關鍵績效指標(KPI)考核體系,推動全行業減排。香港海洋公園全面採用綠色建築標準,並建立園區廢棄物分類回收系統,年回收量達營運廢棄物的65%。
消費後階段,建立完善的廢棄物回收體系,特別針對塑料瓶與包裝物。
路徑二:智慧化賦能
碳足跡可視化:開發旅遊產品碳足跡計算工具,引導低碳選擇。多家在線旅遊平台已試點推出航班碳足跡顯示功能,使低碳航班選擇率提升15%。
智慧調度與預警:運用AI技術實時監測客流,優化資源配置。九龍巴士通過智能調度系統優化行車路線,減少空駛里程,單線路年減排達120噸。
路徑三:市場化激勵
金融支持:為符合標準的綠色旅遊項目提供專項融資支持。香港品質保證局推出「綠色旅遊認證」計劃,獲認證企業可享受融資利率優惠,已推動超過200家企業實施節能改造。
消費激勵:建立「碳普惠」平台,將低碳行為轉化為實際收益。香港電車「綠色出行積分計劃」實施後,旅客電車使用率提升20%,年減排量約800噸。
路徑四:戰略協同,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對接「美麗中國」建設:打造生態環境優美、文化特色彰顯的綠色旅遊目的地。助力「鄉村振興」:發展鄉村旅遊時保護生態環境,推動形成生態農業與休閒旅遊融合的綠色業態。數據顯示,2023年鄉村旅遊接待遊客25億人次,為從業人員人均增收約3500元。
推動產業新增長空間
推動綠色旅遊轉型是一場深刻的供給側改革,需要的要素包括:理念革新,確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產業發展觀;路徑創新,依靠科技與制度創新,實現精準、系統化減排;目標升級,通過旅遊活動培育綠色生活方式,提升公眾環保意識。
全面實施綠色旅遊轉型措施,可使旅遊業碳排放強度下降,在實現環境效益的同時,為產業開創新增長空間,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作者為香港中國企業協會財會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