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的同安孔廟坐落於同安老城區東溪西畔,始建於五代,幾次毀棄,現在的位置和格局確定於清乾隆年間。我見大門匾額上「同安孔廟」四個字落款為「朱熹」,有些驚訝,詢之導遊,她笑着說「是集字的啦」。不過,朱熹和同安的淵源確實很深。在同安,二十多歲的朱熹任同安縣主簿四年,完成了「逃禪歸儒」的思想轉型,也把他的理學思想作了最初的推行。後來,朱熹成為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的人,尋根溯源,不能忘了同安。
走進孔廟大門,便見到一株樹冠巨大的植物,迎風挺立,蒼勁葱蘢,我正想打開手機裏的識花軟件,一辨真身,導遊搶答道:這是柚木,熱帶樹種,並非廈門土生,而是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從新加坡精心引進的,已有百歲之齡,乃廈門地區著名古樹。
陳嘉庚的名字和事跡,我上中學時便已知曉,到了廈門,才真切體會到他的偉大。來孔廟的前一天,我去廈門大學辦事,這是一百多年前陳嘉庚先生親自選校址、選校長、主持建築校舍的大學。哲人雖逝,遺澤長存。走在今天的廈大校園裏,目之所及,心中所感,不僅是陳嘉庚的塑像,也不僅是他當年主持修建的建築,更是愛國愛鄉、大愛奉獻的精神。
在廈門,「陳嘉庚精神」隨處可感。旅澳華人胡友義把耗費巨資收藏的管風琴捐贈給鼓浪嶼風琴博物館,即是一例。而就在文廟大成殿一側廣場,齊刷刷陳列着從宋代至清代幾十件石質文物,既有鐫刻着官府告示、鄉規民約的石碑,也有神態生動的石人石獸,威武的鎮橋石將軍,憨態可掬的石虎石獅,造型誇張的文武翁仲,被當地人戲稱為「同安兵馬俑」,這些都是同安文史專家顏立水花費數十年調查徵集的成果。
離開孔廟時,恰有幾片碩大的柚木葉緩緩飄落,我撿了兩片,紀念這次旅行,以及遇到的人、故事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