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內地港生的一分子,我有幸參與「同心築夢擔使命 灣區揚帆向未來」2025港澳青年交流營,與來自全國多所高校的港澳青年同學在大灣區共同度過了一段緊湊而充實的學習交流時光。在參訪、交流與對話的過程中,我第一次以親歷者的身份,進入政策所指向的現場、歷史延伸的坐標與制度運作的真實空間。那些曾經抽象的國家敘事,被解構成具體的人、制度、選擇與時代洪流,而我也開始重新理解「香港青年」這一身份的分量與可能性。
一、從文化認同到主體性表達:香港青年的身份自覺
在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嶺南堂舉行的「讓文化在場:中華文化的當代表達與青年實踐」講座,為我理解此次交流活動的深層價值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框架。詹小美教授強調,「文化在場」並非指單純的文化符號展示或遺產保護,而是一種主體性的召喚,要求青年在面對國家文化傳統、時代發展趨勢與社會創新需求時,以自覺、主動、負責的姿態回應文化命題。換言之,「文化在場」的真正意義在於「主體在場」──青年如何在國家敘事與時代結構中找到自身的定位,以及如何以理解、認同及實踐來賦予文化新的生命力。
在參訪相關文化歷史場所的過程中,這種「文化自覺」的體會愈發強烈。我逐漸明白,文化自覺的核心並非對既有文化形式的簡單接受,而是通過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以及文化遺產背後精神內核的理解,重新建立個人與國家、個人與歷史之間的關聯性。無論是革命先賢為民族獨立所展現的堅定理想,還是學者如陳寅恪堅持學術自由、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為座右銘的精神氣節,抑或非遺匠人在技藝傳承中體現出的專注與恒定,他們之所以在各自時代「文化在場」,正是因為他們以主體的方式回應時代需求,為文化的延續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創造性支撐。
對當代青年而言,「文化在場」的真正落腳點在於「青年在場」。文化並不會因為被展示或被講述而自動延續,而是必須通過青年的參與和實踐才能形成新的生命力。詹教授提出:「文化的當代表達不是對歷史的機械複述,而是以青年能夠理解、能夠行動的方式,使文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繼續生長。」這句話令我深有觸動。長期以來,外界常認為香港青年與國家文化之間存在一定距離,但我在此次交流中意識到,所謂「距離」並非源於情感上的排斥,而是源於缺乏接觸真實文化載體與發展場景的機會。當文化真正「在場」,也就是當它以可觸、可感、可體驗的方式呈現在青年面前時,青年自然便有機會「在場」。
二、「一國兩制」新階段的法律思考與青年責任
在此次交流營中,「『一國兩制』實踐新階段與港澳青年發展」講座對我產生了思想觸動。楊茂老師以扎實的理論基礎、清晰的歷史脈絡與鮮活的現實案例,引領我們系統理解「一國兩制」進入新階段的制度邏輯、治理目標與時代意義。我在聆聽過程中,不僅深刻了解到香港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獨特角色,也更加深切地認識到法律人的使命與責任所在。
(一)「一國兩制」制度的穩定性與發展邏輯
楊茂老師指出,「中央主導,引領大勢」是「一國兩制」穩定推進的重要保障,而「50年不變」從來不是數學概念,而是哲學概念──其核心在於制度的穩定性、可持續性與發展邏輯,而非僵化的時間限制。這一觀點正是提醒我們,理解「一國兩制」應着眼於國家整體治理體系與時代發展,而不是陷在狹義的政治解釋中。
而在香港過去的討論中,「自由」往往被置於絕對優先的位置,然而在任何成熟法治體系下,自由、秩序、安全與公共利益之間都必須維持動態平衡。從法理學的角度出發,法律的核心價值之一在於可預期性與穩定性,忽略國家安全的自由注定脆弱,缺乏制度秩序的法治也根本難以維繫。這也是我在課堂上反覆思考的法律命題:自由需要秩序支撐,權利必須在安全框架內實現。
(二)跨境合作與港澳青年的就業機遇
在隨後的企業參訪與區域考察中,我進一步體會到「一國兩制」新階段不僅體現在治理層面,也體現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實際機遇中。在參訪大灣區大型科技企業與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時,我看到了制度創新如何以具體形式推動區域融合。例如,橫琴正積極探索跨境法律服務機制、商事規則銜接、知識產權保護的一體化建設;前海也正推動香港企業與機構在金融仲裁、專業服務等領域擴大合作範圍。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則銜接不僅代表着法治的融合,也呼喚着更多具備國際視野和國家意識的複合型法律人才,他們需要深刻理解普通法體系與內地法系的差異,並能在兩者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樑。在未來,跨境商事爭議解決、知識產權保護、科技企業法律服務以及區域治理創新等領域,都需要具有雙法域背景的專業人士參與制度溝通、法律適用與政策研究。這些制度創新不僅提升區域治理效率,更為港澳青年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職業機會。
三、青年交流的意義:從「並行」到「共識」的生成
在此次交流營中,青年交流的意義遠遠超越了單純的參訪本身。真正觸動我的,是來自不同高校、不同專業和不同成長背景的港澳同學,在一次次對話與互動中逐漸走近彼此的過程。我們從最初的生活分享,到對文化認同、制度理解乃至個人發展規劃的深入討論,逐漸形成一種從「並行」走向「同行」,從「共在」邁向「共識」的群體體驗。這種跨地域交往不僅建立友誼,更在潛移默化中重塑我們對國家、對灣區,和對自身角色的理解。
大灣區建設是時代給予港澳青年最廣闊的舞台之一,而青年之間基於真實理解與深度交流所產生的信任,是大灣區協同發展的最堅實基石。本次交流營正是這樣的橋樑,它讓港澳青年走近彼此和看見自身在國家發展中的位置與可能。
此次交流讓我們在心中形成一種堅定的信念──無論未來如何變化,我們這一代青年完全有能力、也有責任,在大灣區的舞台上攜手向未來。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