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食 色/清冷菊苣\判 答

你可能無法想像,在比利時這樣一個以巧克力和薯條聞名的國家,菊苣竟能憑一己之力「殺」出條花路,成為國民驕傲,甚至還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彷彿這裏的人在曾經滄海之後,驟然轉身、反璞歸真,在腳下土地上找到了某種靈魂共振,不愛炫耀,但總有隱藏驚喜。

很多人對菊苣(witloof)不熟悉,但常吃西餐的大概會有印象:巴掌大小,長相高冷,乍看上去就像一顆減了肥的娃娃菜。一直當配角,生長過程也頗有點「苦情」,農民們要先在地裏種下一茬菊苣根,等它長到差不多時連根拔起,剪掉葉子,放到黑黢黢的地窖中,完成不見光的二次發育。「暗室栽培」讓葉綠素無處發揮,就有了這副白嫩外表,也成了它獨特風味的來源──微微清苦中帶着甘甜,爽脆多汁,反差萌能讓人吃起來就一發不可收拾。

比利時人對菊苣,就像四川人對待辣椒,山西人手裏拎的醋,是一種刻進DNA的執著。北歐冬天寒冷漫長,新鮮葉菜稀缺,唯它能在室內安靜長大,成了「獨苗」。安安靜靜不炫耀,卻總能平衡油膩,點亮味蕾,幾乎可以跟任何菜系和平共處。尤其是拌沙拉或用火腿芝士焗烤,一個帶着極大的包容讓你感受「眾生平等」,一個用暖呼呼的擁抱、柔軟的香氣,讓再喪氣的日子,都能被活脫脫治癒好。

我愛菊苣,就因為那「不搶戲卻有戲」的特質,可配蛋白質,能蘸醬汁,用它裝沙拉,甚至連碗和盤子都省了。很多歐美人的吹捧,則來源於超高的膳食纖維,較低的卡路里,哪個健身博主忍心不為它背書?所以,如果你還沒試過,真值得破例一次,不用想得太複雜,權當遇見了一位新朋友,或者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溫柔、清醒,還有點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