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上達成貿易緩和共識,既為香港科技產業帶來了關稅減免、市場開放的直接利好,也帶來了地緣政治博弈下技術封鎖、供應鏈重構的潛在挑戰。在此背景下,明確香港科技產業的戰略定位與發展路徑,對於香港鞏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地位、融入國家科技自立自強大局、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香港土地面積有限,且山地多、平地少,土地資源稀缺成為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制約。儘管特區政府推進北部都會區和新田科技城建設,規劃容納500家科技企業,但項目建設周期較長,預計2028年才能建成,短期內難以滿足科技企業的發展需求。目前香港科學園和數碼港的研發空間已接近飽和,部分科技企業因缺乏擴展空間而選擇遷往大灣區內地城市,導致優質資源流失。
產業結構有待完善
土地資源稀缺還推高了運營成本,香港的寫字樓租金、工業用地價格均處於全球前列,增加了科技企業的研發和生產成本。對於初創企業而言,高昂的租金成本可能使其難以維持運營,制約了創新創業活力的釋放。
香港科技產業以研發和應用為主,製造業環節薄弱,缺乏從研發到量產的完整產業鏈支撐。這導致香港的科研成果往往需要轉移到大灣區城市進行產業化,不僅增加了轉化成本,還可能造成核心技術流失。例如,香港高校研發的一項新型傳感器技術,因本地缺乏量產能力,最終選擇與深圳企業合作生產,香港僅保留研發環節,錯失了產業升級的機遇。
產業鏈不完善還導致香港科技企業對外部供應鏈的依賴度較高,在中美貿易摩擦和全球供應鏈重構的背景下,面臨着供應鏈中斷的風險。例如,香港的電子元器件企業主要依賴內地和台灣地區的上游供應商,一旦供應鏈出現問題,將直接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
全球科技競爭的核心是人才競爭,香港面臨着來自大灣區城市之外,也要迎接美國、新加坡等國家或地區的激烈競爭。深圳、廣州等城市出台了極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提供高額補貼、住房保障、創業支持等,吸引了大量高端科技人才;新加坡憑藉優美的居住環境、穩定的政治局勢和優惠的稅收政策,成為全球人才的重要聚集地;美國則通過H-1B簽證計劃、高薪待遇等吸引全球頂尖科技人才。
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香港的人才政策優勢逐漸減弱。儘管香港的人才計劃吸引了大量人才抵港,但部分高端人才因缺乏足夠的發展空間和薪酬競爭力而選擇離開。例如,某國際知名人工智能(AI)專家原本計劃入駐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但因深圳某科技企業提供了更高的薪酬和更廣闊的研發平台,最終選擇遷往深圳。
香港的教育體系以通識教育為主,職業教育和技術教育相對薄弱,難以滿足科技產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香港的高校雖然培養了大量科研人才,但缺乏針對科技產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導致部分畢業生難以適應企業的實際需求。此外,香港的年輕一代對科技產業的關注度不夠,選擇科技行業的年輕人比例較低,導致本土科技人才儲備不足。
人才流失問題也不容忽視。部分香港本土培養的科技人才,因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而遷往海外或大灣區城市,導致人才流失。數據顯示,香港科技人才的年均流失率約為8%,其中以30歲至45歲的骨幹人才為主,這對科技產業的持續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
強化核心技術創新
首先,聚焦核心領域,強化技術創新。AI與數據科學方面,可依託數碼港AI超算中心的算力優勢,重點發展大模型訓練、工業AI、醫療AI、金融AI等應用領域。推動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與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高校合作,建立AI大模型聯合實驗室,開發針對特定場景的專用大模型,提升核心技術競爭力。
加快AI應用場景落地,在醫療領域,推廣病理分析系統、AI輔助診斷工具等產品,擴大在香港及海外醫院的應用範圍;在金融領域,優化AI智能風控系統,提升欺詐識別率和貸款審批效率,為銀行業務轉型升級提供支持;在工業領域,與大灣區製造業企業合作,開發工業機器人、智能檢測設備等,推動傳統製造業智能化升級。
建立數據跨境流動示範區,依託河套合作區,探索「數據分類分級+安全評估」的跨境數據流動模式,推動醫療、金融、物流等領域的數據共享。加強與APEC成員的合作,參與AI監管框架和技術標準制定,提升香港在全球AI治理中的話語權。
半導體與微電子方面,加快元朗微電子中心建設,完善8吋碳化硅襯底與12吋硅基芯片中試線,提升襯底量產良率至90%以上,打造大灣區半導體中試基地。聯合華為海思、中芯國際等企業組建「大灣區半導體產業鏈聯盟」,共建共享研發平台和生產設施,攻克碳化硅MOSFET(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氮化鎵功率器件等核心技術。
吸引半導體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入駐,重點引進芯片設計、封裝測試、設備製造等企業,完善半導體產業鏈。支持本土半導體企業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製造業企業合作,開展定製化芯片研發生產,滿足市場需求。加強與國際半導體企業的合作,在非敏感領域開展技術交流和聯合研發,提升行業整體技術水平。
其次,深化區域協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一方面,打造河套合作區跨境創新高地。發揮河套合作區「一區兩園」的獨特優勢,深化「法制、稅制、科研管理體制」改革,實現「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自由流動。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際總部基地建設,吸引更多高端科研項目和人才入駐。建立跨境雙幣早期母基金,聯合內地與香港創投資本,重點支持大灣區科創企業,加速技術成果產業化。完善貨物「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區內自由」的監管模式,打造國際一流創新環境。推進皇崗口岸重建工程,提升通關效率,釋放更多科創空間和人才社區配套。
另一方面,強化大灣區產業鏈協同。深化「香港研發+深圳轉化+廣州製造的協同模式,加強與大灣區城市的產業協作,共建「廣深港科技走廊」。推動香港的科研機構與深圳的高新技術企業、東莞的製造業企業、廣州的物流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共建共享科技創新平台,推動香港科學園、數碼港與深圳高新區、廣州科學城等園區的資源共享,聯合開展重大科技項目攻關。建立大灣區科技人才庫,實現人才在區域內的自由流動和雙向認可,促進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
積極推動金融創新
再次,完善支撐體系,優化產業發展生態:
(1)強化土地與空間保障。加快北部都會區和新田科技城建設,優化空間布局,優先保障科技產業用地需求。推進香港科學園和數碼港的擴建工程,新增研發和產業空間,滿足科技企業的發展需求。探索「工改工」、「工改科」等土地利用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出科技企業租金補貼政策,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對於初創企業和重點領域企業,給予最高50%的租金補貼,幫助企業減輕負擔。建設更多人才公寓和配套設施,為科技人才提供宜居的生活環境。
(2)優化人才培育與引進機制。擴大「科技人才入境計劃」覆蓋面,優化人才簽證政策,簡化審批流程,吸引更多全球頂尖科技人才。推出「青年科技人才計劃」,為年輕科技人才提供創業補貼、培訓機會和發展平台,培育本土科技人才梯隊。加強與內地高校和職業院校的合作,開展聯合培養項目,培養應用型科技人才。優化香港的教育體系,增加職業教育和技術教育的比重,提高畢業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建立科技人才激勵機制,對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才給予高額獎勵和榮譽表彰。
(3)加大資金支持與金融創新。擴大「前沿科技研究支持計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等規模,引導社會資本投向硬科技領域。推動綠色金融與科技產業融合,發行更多科技主題綠色債券,為科技企業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優化港交所「科企專線」,降低科技企業的上市門檻,幫助更多科技企業實現融資。發展風險投資、私募股權等融資渠道,鼓勵天使投資、創業投資支持早期科技項目。推出「科技信貸擔保計劃」,為科技企業提供貸款擔保,解決融資難問題。
(作者為外資投資基金董事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