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環球時報》19日發表北平鋒文章《東方之珠,熠熠生輝》。文章指出:當廣州天河體育中心的煙火照亮夜空,當香港體育館的吶喊響徹維港兩岸,當澳門銀河綜藝館的掌聲久久不息,這一刻,粵港澳大灣區不分彼此、同頻共振。港澳首次參與承辦全運會,不僅是賽事的擴容和創新,更是一次制度、文化與民心的深度融合。東方之珠的金紫荊翩然綻放,照見「一國兩制」實踐新階段的生動圖景。
曾幾何時,談起香港,總令人有一種似有若無的疏離感。這場全運會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心與心之間的通道。公路自行車、馬拉松項目實現無感跨境通行,穿越的不僅是物理意義上的關卡,更是曾經存在的心理隔閡。香港手球男隊歷史性奪得全運會第四名,賽場內外的歡呼打破了地域的界限。香港賽區近4萬人自發踴躍報名、1.6萬名入圍的義工,年齡覆蓋15歲到85歲,身着統一服裝夜以繼日付出,笑容真誠而篤定。他們將這份參與感視為榮耀,有人在社交平台寫下:「這是我人生中最驕傲的一段時光。」
這份驕傲,在一次次共處、共情、共鳴中自然生長。內地運動員摔倒,香港志願者第一時間衝上去攙扶;香港健兒出場,全場觀眾不分地域齊聲加油;青年學子與銀髮長者義工並肩服務,熱情周到;全運會吉祥物「喜洋洋」和「樂融融」備受香港市民喜歡,成為新晉「頂流」。本屆全運會在香港社會話題出圈,熱度之高堪比奧運。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們因賽事凝聚,用專業與熱忱詮釋着「守望相助」的含義。正是這種尊重差異的包容,讓融合更有力量;正是這份堅守根本的認同,讓多元更加豐盈。
這場盛會給香港帶來的遠不止賽事的精彩和奪金的榮譽。全運會期間,香港酒店預訂量暴漲,參與辦賽不僅帶來門票與旅遊收入,更帶動了從舞台搭建、安保物流到餐飲零售的全產業鏈發展。步行街區和購物商城燈火通明,商戶掛起了五星紅旗和全運會吉祥物。遊客們發現,這裏的交通依然高效,服務更加細緻,更重要的是,空氣中瀰漫着熱情與善意。一位老店主說:「以前怕講普通話被人笑話,現在開口說話,顧客反而笑着說『聽得出你是真心歡迎』。」原來,溫情是最有效的溝通方式,真實的情感永遠勝過精緻的話術。
近段時間以來,香港經濟社會發展亮點不斷。股市表現亮眼,地產中介報稱「買家複購意願回升」,QS最新榜單中香港高校排名穩步上升,赴香港留學就業的外國年輕人持續增長。這些好消息背後的深層動力,是人心向背的變化。當民眾開始相信這片土地值得託付未來,投資才會落地,人才才會匯聚,創新才會萌芽。全運會就像一面鏡子,映出了香港社會自我修復的能力,更飽含着中央對香港發展的厚愛與支持。
祖國強大,自己才有底氣;家園安定,生活才有希望。這種認知無需刻意灌輸,會在潛移默化中扎根生長,成為家國情懷最生動的註腳。粵港澳三地聯辦全運會,不是地理概念的簡單拼接,而是更高維度的協同進化。香港未來的道路可能並非坦途,機遇和挑戰並存,但只要人心還在靠近,共識就在凝聚,距離就在拉近,發展的動力就將更加澎湃。維港的煙花照亮伶仃洋面,東方之珠的輪廓在水波中搖曳,如同站在晨曦之前即將奔跑衝刺的運動健兒。這一路,東方之珠不再只是比喻,而是鮮活的生命體,藉由全運會的東風,書寫由治及興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