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館藏擷英/赤金走龍\閒 雅

隨着「唐風萬里」展覽在香港文物探知館持續展出,一批來自盛唐的珍貴文物靜待觀者探尋。其中一件來自陝西歷史博物館的赤金走龍(附圖),以其獨特造型與精湛工藝,成為展場中不容錯過的亮點。這條僅有拇指大小的金龍,靜靜佇立於展櫃中,無聲訴說着千年前的工藝智慧與信仰實踐。

一九七○年十月,西安南郊何家村一處工地發現兩個陶甕與一個銀罐,內藏金銀器、玉器、錢幣等文物上千件。其中一隻銀罐開啟時,罐內積水浮着一片金箔,箔上站立數條微型金龍,姿態靈動,後被命名為「赤金走龍」。

這組小龍共六條,最高者僅二點七公分,重約四克,卻處處可見唐代金工技藝之精妙:龍身以金條掐絲焊成,雙角彎曲,四肢直挺,通體以鏨刻技法雕出密緻鱗片,眉目鬚髯無一遺漏。

與傳統飛龍形象不同,赤金走龍呈行走或奔跑姿態。學者推測,它們可能用於「投龍祭祀」儀式。唐代皇室為祈國泰民安,會將寫有祝禱文字的玉簡與金龍一同沉埋山川,以龍為信使,溝通天地神靈。同陝西歷史博物館館藏鎏金鐵芯銅龍,也印證了此類祭祀活動在當時的盛行。

赤金走龍的龍身線條流暢,姿態富於動感,不僅展現了唐代金工的高超水準,也體現了那一時代充滿自信的審美情趣。它不僅在博物館中展出,更以文創形式延續生命,例如西安大唐芙蓉園將赤金走龍放大為戶外雕塑,陝西歷史博物館亦曾推出「金龍引」香立等等。

「唐風萬里: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展期至十二月三十一日,讀者可前往參觀,親身感受大唐文明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