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展現以運動聯動粵港澳,今屆全運會共舉辦兩項跨境賽事,包括跨境公路單車男子個人賽及跨境馬拉松,其中公路單車路線貫穿香港、珠海及澳門三個城市,而馬拉松賽橫跨深圳香港路段。由於賽事涉及多個出入境口岸,為避免運動員須要多次通關而影響賽事,三地部門在組委會經過一年多論證、上百個方案、無數次溝通,開創性採用多項便利措施,實現了人、車「零接觸、零延時」的瞬間通關。
「滾動式封路」平衡辦賽民生
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採用前置查驗、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的無感通關系統,讓公路單車及馬拉松項目中,人、車「零接觸、零延時」通關,賽事最終取得完滿成功,達成三地凝聚共識、深度交流、合作共贏。香港警隊護送組亦多次採用「滾動式封路」策略,方便選手在穿越港珠澳大橋、北大嶼山公路等要道時,平衡賽事舉辦與市民出行的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大灣區在全運會舉辦前夕便曾大力推廣的通關新舉措,當中就包括讓遊客僅用「刷臉」即可實現7秒過關的「無感通關」系統,不但讓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成為現實,更方便市民在全運賽事期間多次在三地之間來回通關,觀看不同體育賽事,在比賽結束後市民亦無需花費太多時間便能返回住所,可謂是「一舉多得」。
無感通關、監管互認、部門協同……全運賽事中的每一項細節,都在檢驗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成果。雖然跨境賽事早已結束,但這份「全運經歷」仍是大灣區今後不可或缺的經驗,一步一步推動三地合作、交流及融合。\大公報記者朱家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