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創科瞭望/「港話通」展現香港AI自主創新\陳迪源

  圖:特區政府即將推出人工智能大語言模型「港話通」。

近月來,筆者手機裏住進了一位有意思的「新街坊」。當我問它:「銅鑼灣附近,邊度啲『絲襪奶茶』最正?唔要連鎖茶餐廳,想搵啲有feel嘅小店。」它不僅完全聽懂了「正」、「有feel」這些地道表述,還真的推薦了幾間網上好評的咖啡室。它正是政府即將推出的「港話通」(HK Chat)。作為首批測試者,筆者在過去數月提供了不少建議給開發團隊,亦在每一次的版本升級獲得更好的體驗。

AI已進入水電煤的時代,香港若沒有自己的「發電廠」,所有數碼生活的繁華,都只是建基於浮沙之上的海市蜃樓。今天,香港的金融交易、律師樓的文件審核、醫院的初步診斷,對AI的依賴與日俱增。但這些服務的「總掣」,大多遠在海外。這意味着,別人只要輕輕一按,我們的數碼化經濟就可能集體「跳掣」。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懸在所有技術依賴型經濟體頭上的現實風險。

想像一下,一宗大型企業併購案正在進行,律師團隊正利用AI工具通宵達旦地做盡職調查,分析數以萬計的文件。若AI服務突然中斷,整個交易流程可能被迫停擺,這種損失難以估量。發展自主可控的AI底層技術關乎長遠的經濟安全。

這款AI有「港味」

技術自主不僅是為了應對風險,更重要的是,自主AI能在日常運作中,創造出無可比擬的價值。香港的獨特之處,在於那種深入骨髓的「混合感」。我們上一封電郵用英文寫得滴水不漏,下一秒就在WhatsApp裏跟同事講:「份proposal搞掂未?ASAP啊!」這種無縫切換的「兩文三語」,刻進了香港人DNA裏的語言習慣。通用模型或許能翻譯字面,卻無法領會其中的效率與默契。

「港話通」不是一個學講廣東話的外國人,而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仔」。例如,一個地產經紀可能會問:「幫我搵下西環近MTR,開揚有海景嘅兩房『上車盤』,最好係『鳳凰樓層』。」通用AI可能會對「上車盤」和「鳳凰樓層」這些充滿本地色彩的術語感到困惑,而一個真正本地化AI,則能立即理解其背後的預算、面積和樓層偏好。又或者,當你想找一家地道的「車仔麵」,可以自己揀餸、加辣汁那種,一個好的本地AI應該要能分辨出哪些是真正有鑊氣的小店,而不是連鎖快餐。

筆者留意到測試版中開始對話是有幾個預設功能可選:天氣、巴士、法律、金融。這幾個按鈕看似簡單,卻像一幅香港的城市素描。「天氣」和「巴士」是效率至上的生活哲學,「法律」與「金融」則是香港賴以立足的兩大基石。這種設計巧思,透露出開發者對本地用戶需求的深刻洞察。

從「用家」到「玩家」

更深一層的意義,在於發展自主AI能讓香港從一個單純的技術「用家」,升級為有能力制定規則的「玩家」。一個開放的本地化底層模型,就像一塊肥沃的土壤,能讓香港用家種出千奇百怪的應用。從輔助電影人創作具有港產片味道的劇本,到幫助中醫師整理古籍藥方,再到為遍布全港的中小企提供廉價高效的智能客服,想像空間巨大。這不僅僅是創造就業,更是在培育一個完整的創科生態。

更重要的是,這個植根本港、熟悉「兩文三語」及國際商業規則的AI,將成為香港服務大灣區、連接國家的獨特橋樑。內地企業可以借助它更好地理解國際市場的商業文化與監管差異,海外公司則能通過它更順暢地進入大灣區。這一定位,有助香港在區域協同發展中發揮獨特優勢,為專業服務業帶來新增長點。

從經濟效益角度看,發展自主AI更是一項長遠投資。首先,它能吸引全球頂尖AI人才來港發展。當香港擁有自己的大型語言模型項目,就能為AI科學家、算法工程師提供真正有挑戰性的工作機會,而不是僅僅做應用層的開發。其次,它將帶動整個算力基建的投資與升級。訓練和運行大型AI模型需要強大的數據中心、高性能芯片和網絡基礎設施,這些投資將為香港的數碼基建注入新動力,並創造大量技術和營運職位。再者,本地AI生態的形成,將吸引更多國際科技企業在港設立研發中心,形成產業集群效應。當企業知道香港有成熟的AI基建、充足的人才儲備,以及對本地市場的深刻理解,自然會將更多資源投放在這裏。

當然,羅馬非一日建成。「港話通」面世之初,我們不能苛求它在所有方面都超越國際巨頭,我們需要給予耐心和鼓勵。這是一個共同培育的過程,我們既是使用者,也是共建者,共同塑造屬於香港的AI未來。在AI這場新的工業革命中,擁有自主的底層能力,就是擁有未來的入場券。

(作者為香港創科發展協會創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