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大公時評/十五運會氣象萬千 融合發展勢如破竹

昨晚,第十五屆全運會在深圳舉行盛大閉幕式。海天為幕、星辰大海的動人氛圍中,一屆飽含濃濃科技感和大灣區元素的盛會圓滿落幕。這必將是一場載入史冊的盛會,其最大的亮點,是粵港澳三地首次聯合舉辦大型賽事,也是全運會第一次走進香港、澳門。體育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個國家重大戰略結合在一起,讓本屆全運會有了非凡的意義。

中央把舉辦十五運會的重任交給粵港澳三地,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出席開幕式,並在此期間兩次就推進大灣區建設做出重要指示。這既是對全運會的高度重視,也是對加快推進大灣區建設的殷切期望。十五運會不僅是全運會66年歷史中的一個里程碑,也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深入融合發展的新起點。閉幕之際回頭看,三地攜手合作,無縫對接,留下了寶貴的「全運經驗」。

「量質」齊升,香港喜獲大豐收。首次參與承辦全運會的香港,派出了包括602名運動員的史上最大規模代表團,也收穫了歷史最好成績。不僅金牌數和獎牌數均創新高,更實現了多點突破。9金2銀8銅的優異成績,除了來自傳統優勢項目自行車、帆船等,還在游泳、擊劍、網球等多個項目上實現獎牌「零的突破」,湧現出了麥世霆、黃澤林等新星,展示了香港競技體育未來摘金奪銀的巨大潛力。這背後,得益於專業化訓練體系的完善和體育科學的深入應用,也體現了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

除此之外,香港在群眾體育和志願服務上,也贏得了兩塊場外「金牌」。81歲的香港隊阿伯張耀釗,雖然在全運會群眾比賽乒乓球項目中止步於小組賽,但是每一個關注賽事的人,都記住了這位本屆全運會最年長的運動員。除了史上最大代表團,香港還組建了超過1.6萬名志願者的義工團,其中15歲-17歲的青年義工超過1000名,他們以熱情、專業的服務,為香港贏得了尊重和榮譽。

打破隔閡,拉近人心距離。從2021年獲批承辦,到如今勝利閉幕,經歷了四年多時間,粵港澳三地圍繞一個項目協同奮鬥,無形中也拉進了人心的距離。有媒體形容,跨地區的「無感通關」,穿越的不僅是物理意義的關卡,也有曾經存在的心理距離。

開幕式上,廣東、香港、澳門代表團肩並肩走進會場,三地運動員共同點燃全運聖火。賽事期間,香港超過1.6萬名義工團,和澳門3500名志願者隊伍,為在港澳比賽的三地運動員提供細緻、周到服務。「一小時生活圈」拉近三地間距離,也促進了運動員之間的交流。香港網球「一哥」黃澤林表示,他和內地選手都是熟悉的朋友,經常在一起練球。香港棒球隊隊員馮安生認為,中山國際棒壘球中心像是他的「半個主場」,他看到廣東和香港隊球迷都為他助威。

這段時間的香港街頭,全運元素隨處可見,和本港另一件大事立法會選舉的海報互相輝映。全運會吉祥物「喜洋洋」「樂融融」成為新晉「網紅」,生產廠家加班加點趕工。這些動人的場景,讓幾年前反中亂港分子製造的分裂和隔閡,顯得恍如隔世。

機制創新,加速「硬聯通」「軟連接」。十五運會比賽項目分布在三地19個城市,成為全運會歷史上城市覆蓋最廣的一屆。賽事期間,僅各參賽隊成員就有上萬人次往返於粵港澳之間,整個大灣區客流量數以千萬計,其中公路自行車、田徑馬拉松等項目更是以跨境形式舉行。其間既涉及人員、物資、信息等關鍵要素的高效流動,也涉及不同機制、規則和法律體系的無縫對接,實現了說走就走、無縫銜接,這背後離不開規則機制的協同創新。粵港澳三地經過一年多論證、上百個方案、無數次溝通,採用多項便利措施,創造了跨境比賽選手「無感通關」新模式。賽事期間,香港警隊也多次採用「滾動式封路」策略,兼顧了舉辦賽事與市民出行的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像「刷臉」通關這樣的新舉措,在全運會前夕已經被用於普通遊客通關。推而廣之,像無感通關、監管互認、部門協同等經過大型賽事檢驗的成功做法,可以考慮形成制度,運用到三地未來的往來交流中,讓更多民眾享受改革和創新成果。

粵港澳三地聯辦全運會,相當於一次集中演練和壓力測試,加速了三地的科技創新合作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速了不同制度和法律體系下規則機制的「軟連通」。為落實總書記「打造中國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的要求,邁出堅實一步。通過舉辦這屆全運會,香港不僅與廣東和澳門一起展示承辦大型賽事的強大能力,也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盛事之都的地位。

盛會已經落幕,而大灣區融合發展新階段的大幕則剛剛拉開。十五運會除了留下的場館、設施等可以繼續發揮長期效應,更留下了團結協作、人心相通、機制創新等「全運經驗」。這是本屆全運會留給粵港澳三地的寶貴財富,必將成為大灣區深入融合發展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