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陽大好,天空一碧如洗。
我去了一趟景德鎮,跟隨陶瓷畫家張子滄到鳳遊山去覓秋。鳳遊山的林子密密匝匝,儘管已是冬日,依然難掩蒼翠,此刻,我們到山林間去,摘一些乾枯的柏樹枝,再撿拾一些地上散落的柴窰工匠們喜歡用的松樹枝,還有其他一些雜枝回去,子滄兄說,這些樹枝有大用。
我們驅車回到山腳下子滄兄的四合院裏,他拿出鋸子,把這些樹枝截成段段,用他煮茶的茶爐燒了,他小心翼翼地把草木灰搜集起來,放在一隻陶缸中,加水,然後攪拌均勻。此刻,我不明所以,以為他要做什麼製陶瓷胎體的原料。他煞有介事地保持神秘說,一會你就知道我要做什麼了。
且不管方才的草木灰水,兀自把它靜置在院子裏,白雲悠悠,逐漸映照在缸中。
子滄兄拿出粉碎機,把一部分米打成米粉。滿院子米香,夾雜着方才燒的草木灰的香。此刻,我還是不知道他要做什麼。
他找出了一塊大紗布,摺成四摺,把方才攪拌好的草木灰水過濾瀝出到米粉裏,迅速攪拌成糊糊,上鍋起火,邊煮邊攪拌,直至米糊糊的香氣飄出來,米糊糊逐漸濃稠,全部煮熟了,盛出來,裝在一隻瓷盆裏,上屜來蒸上半個時辰,放涼。
再掀開鍋蓋,瓷盆裏出現一盆近乎半透明狀的涼粉一樣的東西。子滄兄這時候告訴我,可以揭秘了,我為你做了一道碱水粑。
碱水粑用刀子切成麻將塊大小,放在陽光下看,透亮如玉,與酸菜同炒,淋上辣油後出鍋,口感比涼粉要硬挺些,糯感也足一些,味厚香濃,尤為特別。子滄兄繼續給我介紹,這是一道源於北宋的美食,發明者是浮梁縣一帶的老窰工。燒柴窰的老窰工無意間發現了這種碱水粑的製作方法,而後千年,景德鎮的爐火不熄,碱水粑始終飄香。
說實話,吃過碱水粑,再喝浮梁茶,唇齒之間有一種浩蕩之氣,迎風而走,有草木灰的清香在。
後來,我到了四川廣元,吃到了一種叫米豆腐的吃食,是湯食,與金針菇和牛骨髓同煮,味道極鮮。了解了一下米豆腐的做法,發現一樣是草木灰熬製的碱水,一樣是和成米糊糊炒熟,上屜蒸。只是廣元的米豆腐顏色上要稍稍泛白一些,估計與米的種類有關係。但東西應是一個東西,只不過是換了名稱。
神州大地,地緣不同,美食卻有各種融合和共振。所以,不管是碱水粑,還是米豆腐,姑且稱之為「碱水豆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