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七日談(廣東篇)/十五運架起了大灣區的同心橋\蔣述卓

  圖:十一月八日,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公路自行車男子個人賽參賽選手在港珠澳大橋上騎行。 \新華社

二○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一場體育盛會──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五屆運動會(以下簡稱「十五運」)在深圳圓滿落幕。這不僅是中國體育事業發展的又一里程碑,更是國家戰略層面推動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精彩實踐。十五運以「一國兩制」框架下運行的獨特模式,在區域協同上以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促進了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其意義遠超體育範疇,成為溝通大灣區的同心橋。

習近平總書記十一月在廣東視察時指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對廣東來說既是重大責任,也是難得的發展機遇」。十五運的舉辦不僅是讓廣東獲得發展機遇,也是讓粵港澳三地在推進機制改革,實現規則對接、機制對接以及基礎設施共享等方面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大型賽事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聯動、環境治理、文化傳播、社會治理等多個維度。承辦賽事就是一次區域協同的「實戰演練」,迫使三地不同行政單元打破壁壘,在統一的頂層設計下,實現規劃對接、標準互認、資源共享、政策協同,從而催生灣區「9+2」的城市聚合效應。

體育是構建人們文化認同最自然、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十五運營造體育盛會的濃厚氛圍和共同的文化體驗,成為凝聚灣區人心的重要紐帶。開幕式運用高科技手段,共同演繹灣區同根同源的文化血脈和面向未來的創新精神,激發了所有灣區人的自豪感。那隻飄動的鰲魚既來自大灣區人的集體記憶,又象徵着大灣區在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的獨領風騷。統一的會徽、口號、吉祥物,共同的賽事經歷,共同的開幕式、閉幕式,以及為共同目標奮鬥的過程,有效塑造了灣區的「集體記憶」和「共同身份」。體育所蘊含的公平競爭、團結協作、追求卓越的共同價值,是超越社會制度、文化差異的「通用語言」,能夠有效增進不同群體間的理解、信任與情感共鳴,強化「灣區人」的文化歸宿和身份認同。來自香港的游泳運動員何詩蓓、來自廣東的短跑名將蘇炳添、來自澳門的武術選手李禕等,都成為灣區青年共同追捧的偶像。他們的拚搏精神超越了地域,成為激勵整個灣區年輕一代的榜樣。

十五運對三地基礎設施尤其是交通網絡提出了極高要求,構建「軌道上的大灣區」成為近期目標。為滿足賽事期間密集的跨境交通需求,廣深港高鐵在十五運期間加密班次,實現高峰期數分鐘一班的「公交化」運營,並優化票務系統,推廣「一票通」服務。廣東居民用手機支付寶的乘車碼付費就可以在香港乘坐地鐵和巴士。香港西九龍站至廣州南站最快旅行時間壓縮至五十分鐘以內,至深圳北站僅需十餘分鐘。廣州琶洲港澳客運碼頭開通直達香港國際機場和尖沙咀的航線,為國際遊客和三地運動員提供了「空海聯運」新選擇,無縫銜接大灣區核心城市。十五運讓「上午廣州喝早茶,下午澳門品美食,晚上香港看演出」的「一日生活圈」從概念走向現實,極大地促進了人員往來和經濟活動。而全運會歷史上首次跨境馬拉松和首次跨粵港澳的公路自行車賽的圓滿完賽,通過技術手段和嚴密的組織模式,實現了從紙質憑證到電子手環、從人工查驗到智能識別無感通關的飛躍。這為以後大灣區內舉行大型跨境活動提供了重要經驗,此種模式有望延伸到大型商務、旅遊、科研會議等領域,促進大灣區一體化運作體系的形成。目前正在推進的粵港澳三地車輛互通的「港(澳)車北上」和「粵車南下」更是給三地車主帶來方便,將極大地拉動三地的經濟和消費。辦一次大型體育賽事,讓灣區逐漸成為一個時空拉近、路橋相通、城市相融的新型超級城市群。

十五運期間,大灣區聯合推出了多條「體育+文化+旅遊」精品線路,如廣州打造歷史街區騎行之旅,三十四公里的夜景燈光改造,將新中軸線與珠江夜遊相互映襯,將賽區與街區融通起來,展現了千年商都的都市風情;珠海除了開闢聯通澳門海上體育觀光航線之外,又用賽事串聯起濱海文化資源,「情侶路」的休閒+體育賽事+生態觀光成為遊客的新寵;香港郊野公園徒步路徑也在賽事的推動下成為深圳居民的休閒項目,將賽事流量轉化為文旅消費增量,正成為大灣區人日常。粵港澳三地居民本來就有共聽一場歌星音樂會和共看一場高端足球賽的傳統,文化旅遊+體育賽事的融入,更好地促使了三地人民的日常往來和情感聯通。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如同一部宏大的交響樂,在粵港澳大灣區這片熱土上奏響了融合發展的最強音。它不僅是體育場館裏的激烈角逐與金牌爭鬥,更是一次深刻的城市文化新體驗的實踐,是國家戰略的成功實施和落地開花。它用事實證明,在「一國兩制」的方針指引下,粵港澳三地完全有能力克服制度差異,實現優勢互補、協同共贏,實現「灣區三聯通」(即基礎設施的硬聯通、規則機制的軟聯通、人民情感的心聯通)。十五運留下的,不僅是現代化的體育遺產,更是彌足珍貴的制度遺產、經濟遺產和精神遺產。站在十五運成功舉辦的新起點上,一個更加融合、更加繁榮、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粵港澳大灣區,正乘風破浪,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