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有話要說/見證理性競爭的選舉新範式——從選舉論壇主持視角看香港民主優化\黃穎君

香港迎來完善選舉制度後的第二次立法會換屆選舉,特區政府更首次牽頭舉辦「愛國者同心治港」選舉論壇。此舉旨在建立一個聚焦候選人政綱與能力的理性競爭平台,與過往「泛政治化」的對立形成鮮明對比。筆者作為功能界別論壇的主持之一,在此分享從台上留意到的現場情況及其積極意義。

論壇嚴格遵循「自我及政綱介紹→助選團打氣→必答環節→抽籤回答→總結陳詞」的流程。此設計並非隨意安排,而是旨在由淺入深、由廣至專地全面考驗與展示候選人的能力。在「必答環節」考核候選人對核心議題的基礎掌握與政策準備;而「抽籤回答」則考驗其臨場應變能力、知識廣度及對突發問題的思考邏輯。

論壇提出的問題緊扣該功能界別的專業範疇與實際挑戰,精準的議題設定,例如業界規管、人才發展、政策支援、「內聯外通」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等。這確保了討論內容與在場選民的切身利益高度相關。

筆者以主持人身份審視整個論壇,不得不提選民參與度的可視化提升,從一開始的被動接收,轉變到後來的主動審視。在論壇甫開始時,即自我及政綱介紹和首次打氣階段,選民陸續入場,當時大部分人的神情仍在觀察與熟悉環境,互動較少。

到了正式提問階段,即進入必答及抽籤環節時,隨着問題逐漸深入,可清晰觀察到選民身體語言出現顯著變化。從最初的左顧右盼轉為慢慢抬起頭,專注凝視候選人,顯示其注意力已被發言內容所吸引。到總結階段時,許多選民聽到候選人提出的見解還會出現微微點頭的反應,並在總結後報以熱烈掌聲。這證明了候選人的論述成功引發了在場廣泛的共鳴與認可。

過往的選舉中,曾有選民表示因從未見過候選人,相互之間存在疏離感,使他們有意見也不敢提出建議。而這次立法會選舉論壇使「愛國者治港」的內涵具體化為選民可感知、可評判的實體表現。由於候選人必須在論壇上就具體專業問題作出承諾與解釋,其當選後的問責基礎將更為牢固。選民可清晰追溯其競選承諾,這強化了未來議員對業界負責的約束力,確保業界聲音能準確傳遞至議會。

透過這個平台,選民得以更全面認識候選人,候選人則必須直接面對業界的檢驗。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開始,確保了未來立法會的功能界別議席,能夠由具備專業能力、服務熱忱並獲得業界廣泛認可的愛國者擔任,真正實現「優質民主」與「有效治理」的有機結合。

本次論壇的順利舉行,標誌着香港選舉文化邁向成熟。候選人之間雖然立場各異、見解不同,但始終保持相互尊重、就事論事的態度。這種良性競爭源於「愛國者治港」原則提供的政治基礎——當所有參選者都以香港整體利益和國家安全為前提時,政治討論便能回歸實質內容,聚焦於如何更好解決問題、服務市民。

台下選民的反應印證了這種新氣象的受認可程度。從最初的觀望,到過程中的投入,以至最後的由衷掌聲,顯示這種注重政綱與能力的選舉方式,真正滿足了選民對優質民主的期待。

我相信,在「愛國者治港」原則指引下,香港的立法會選舉正在開創更加理性、務實、高效的新格局,這對香港未來的繁榮穩定,無疑是最有力的保障。

武漢市港區政協委員、前《東張西望》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