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八屆立法會選舉進行得如火如荼之時,重溫《「一國兩制」下香港的民主發展》白皮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白皮書揭示,香港的民主並非英國殖民統治的遺產,而是在回歸後才真正展開。港英時期的政制安排排斥港人參與,官派議席、殖民管治是其核心特徵。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而非殖民者恩賜的有限參與。這點出了香港民主發展並非來自英國人的「恩賜」,相反,英國人的政改方案動機並不單純,更成為回歸以來香港政治風波不斷的主要原因。
《白皮書》闡述了中央對香港民主發展的立場和目標,中央始終堅定推動香港民主發展,但香港民主發展必須走一條自己的路,一條符合香港實際、符合香港利益的路,沒有必要仰視西方,更不應以西方的標準看待香港的選舉。今屆立法會選舉最大意義,在於經過第七屆的探索,今屆立法會選舉將進一步重塑香港良性、健康的新選舉文化。什麼是香港新選舉文化?正如「港澳平」所指出,就是「守正傳承、接續奮鬥;創新開拓、激發活力;良性競爭、優中選優」的文化。這與過去撕裂潑污、對立分化、黨同伐異、惡性競爭,有着根本性的分別。優質民主並非僅以選舉形式而論,更是強調民主的功能性與結果導向。中央完善香港特區選舉制度,現在制度完善了,候選人都是優中選優,就是要全面樹立健康、良性的選舉文化,第八屆立法會選舉的重要性正在於此。
「倒退論」源於歷史的誤讀
為什麼對於香港民主發展必須正本清源?原因是多年來香港社會總有聲音認為英國人在回歸前大力推動香港民主發展,但在回歸後卻「倒退」了。這種所謂「倒退論」更成為一些人質疑新選制的「理據」,而當中根源正在於對香港民主發展歷史的不了解。
在港英統治香港一百多年來,都沒有推出過任何民主政制,「楊慕琦計劃」胎死腹中就是明顯例子。港英政府在1980年才開始拋出一套新地方行政制度,並設立選舉,當中原因並非英國人重視香港的民主,而是在前一年的3月,時任「港督」麥理浩訪京,被鄧小平明確告知中國將會在1997年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消息震撼了英國政府。自此之後,港英政府就加速在香港設立代議制,當中原因有二:
一是針對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的博弈而來,企圖通過所謂政制發展「還政於民」,一方面加強港英政府與中方談判的籌碼,另一方面企圖繞開中國政府,在香港實行代議制,以達到「民主抗中」目的,並且培養大批親英的政客,在回歸後保持英國對香港的影響力。
二是通過急速政改在香港埋下「自治」以至「獨立」的種子,建立區議會制度,及後更在立法局引入選舉,為的從來不是民主、人權,而是針對香港的前途談判,通過利用香港的民主架構,以達到「獨立」、「自治」的目的。
在回歸前夕,「末代港督」彭定康弄出的政改,更充分暴露了港英政府在回歸前為香港政制埋下「定時炸彈」的圖謀,這個圖謀被中方看得很清楚,直斥是「三違反」方案,「直通車」也因此被取消,包括區議會、兩個市政局和立法局,都不能過渡成為香港特區的第一屆區域組織和立法會。這一幕幕歷史說明,英國人在香港引入民主,目的就是在回歸後埋下「炸彈」,不論從制度的建立,以及引入對抗式的選舉文化,都是為了培植其代理人進入議會,這樣的「遺產」對香港民主發展只有傷害沒有好處。
讓民主回歸為民做事初心
香港的「民主紀元」並非從英國人而來,而是從基本法而來,是有了「一國兩制」才有香港的真正民主。儘管政改方案兩次被否決,但中央始終堅定推動香港民主發展。中央出手完善選舉制度不但不是什麼「民主倒退」,而是香港對民主制度、選舉文化的一次重塑,明確香港的民主發展不能以犧牲國家安全為代價,明確香港的民主必須回歸為民做事的初心,明確香港的民主必須助力良政善治,這是完善選舉制度的總思路。
為什麼現在要重溫《白皮書》?因為一些人至今仍未明白完善新選制的意義,仍然以舊思維去看待新選舉,以過去《龍門陣》式的互相攻擊作為評價選舉水平的指標,將黨派惡鬥視為民主常態,以至對選舉各種嘲諷,都是源於鷽鳩笑鵬,未能看清楚新選制的重要意義。
香港民主發展何去何從?《白皮書》已經給了我們答案,就是從實質民主出發,重在提升民主質量,讓民主回歸為民做實事的初心,並且破除社會對西式選舉的盲從。新選制亦重新定義了一場成功選舉的標準,不但體現在選舉過程的公平公正之上,更在於過程的良性競爭,結果要能夠選出有能力、善治理、有擔當、具真才實料的賢能之士進入立法會。這是香港民主發展之路,也是定義立法會選舉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不是選舉過程如何泥漿摔角,候選人如何語出驚人,這些都不再是香港選舉所追求,也不應再以此定義一場成功的選舉。更何況,選舉不過是民主其中一部分,不是民主的全部。重溫《白皮書》的意義,正在於此。
香港文化協進智庫高級副總裁、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