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宏觀洞察/抗通脹兼具收益 流動性實質資產看俏\高沛樂

疫情過後,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轉變,過去十多年主導市場的低通脹環境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結構性通脹風險升溫的新時代。財政開支持續擴張、貨幣政策再度轉向寬鬆,而全球化退潮及地緣政治分裂推高生產成本。在此背景下,能兼顧抗通脹與收益潛力的流動性實質資產,正成為投資者重新配置的焦點。

在美國以外的主要經濟體,央行紛紛重啟寬鬆政策,各地政府亦加大財政刺激力度,令通脹重燃的風險進一步上升。另一股推高通脹的力量來自結構性轉變。近年貿易壁壘上升、供應鏈回流及地緣政治摩擦,使全球製造效率下降、成本上升。

同時,新的長期投資主題正在成形。人工智能(AI)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數據中心與電力需求飆升,國防開支上升反映地緣風險升溫,這些並非短期周期性現象,而是長線結構性機會。因此,實質資產將從通脹與需求的結構性轉變中受惠,包括基建與公用事業、能源、金屬與礦業,以及稀土與關鍵礦物。AI與電氣化推動電力需求創新高,電力及燃氣公用股表現亮眼;石油輸出國組織維持油價穩定有利煉油業,天然氣出口擴張及能源轉型需求帶動長線增長;黃金受央行買盤及中國需求支撐,銅因供應緊張及電網升級投資而前景樂觀,鈾價則受惠於全球清潔能源轉型。

香港房託估值具吸引力

房地產市場方面,美國仍面對高融資成本與結構性挑戰,但亞洲市場相對健康,香港及新加坡房託估值具吸引力,醫療及長者住房房託受惠人口老化,數據中心與AI基建相關房託延續增長勢頭。

隨着關稅上升與供應鏈壓力推高物價,通脹預期可能持續偏高。歷史經驗顯示,在「溫和滯脹」或「再通脹」階段,實質資產表現往往優於股票和債券。這類資產不僅能對沖通脹風險,亦可提供穩定現金流,如房租、路費及公用事業收入,成為投資組合中兼具防守與收益功能的重要一環,值得納入核心配置。

(作者為宏利投資管理亞洲區多元資產執行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