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釋放潛力/成渝雙城經濟圈 有望成中國經濟「第四極」

  圖:2025成都文創產業(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對接會上,與會代表參觀成都超級文化IP文創產品。

2025年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第2個五年新征程的開局之年。作為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雙城經濟圈建設備受矚目,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也於今年3月出爐了《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研究報告》。

在《建議》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被特別提及「提升發展能級」,尹稚認為,這意味着成渝區域將從目前的區域增長極向國家級戰略支柱邁進,有望成為繼上述三大增長極之後的中國經濟「第四極」,但展望未來的同時,該區域尚存短板待破。

三大方向部署 助雙城發展提級

對於「提升發展能級」的提法,尹稚坦言,這是一個目標導向的定位,因為目前成渝尚未達到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量齊觀」的戰略支點水平。「短板在科技創新,無論『從0到1』原創還是『從1到100』轉化,都不及三大區域,部分指標甚至弱於長江中游城市群。『十五五』的目標就是成渝雙城通過努力,最終成為與三大區域相當的國家戰略支點,也被民間稱為『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

未來五年,成渝雙城在實現「提升發展能級」方面需做哪些舉措?尹稚提出了三個具體部署方向:一是承接重大生產力轉移。他指出,成渝是「價格窪地+價值高地」,頭部企業、戰略級企業正在此建設第二、第三製造業基地,以新質生產力為核心的製造業中下端鏈條向成渝轉移的態勢已形成;二是需強化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人才創新能力核心普遍在30至40歲人群,成渝近年致力在「隱性吸引力」上發力──不僅政策與杭州、武漢等城市差距不大,更憑藉生活多樣性、社會治理寬容度、煙火氣(如文創、亞文化圈活躍)、低生活成本吸引年輕人,目前成都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僅次於杭州;三是需夯實基礎支撐,包括能源保障、消費潛力釋放,同時通過「投資於人」提升勞動力素質、完善教育醫療社保,進一步刺激內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