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獲悉,基於嫦娥六號月壤樣品,該所祁生文研究員團隊系統揭示了月球背面月壤表現出較高黏性特徵的物理機制,將為月球基地建設、月面資源開發利用等提供關鍵理論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
2024年6月27日,嫦娥六號任務總設計師胡浩提到,嫦娥六號着陸區月壤「似乎稍微黏稠一點,還有點結塊」,引起了研究團隊的關注。
研究團隊精確測量了嫦娥六號月壤的休止角(反映顆粒材料流動性的關鍵指標),發現嫦娥六號月壤的休止角顯著大於月球正面樣品,其流動特性更接近於地球上的黏性土體。
科研團隊對嫦娥六號返回樣品進行了1微米的高空間分辨CT掃描,並同月球正面嫦娥五號和阿波羅月壤對比,發現嫦娥六號月壤D60(D60是小於某一粒徑的顆粒重量佔到總重量60%時的顆粒粒徑值)值最小,僅為48.4微米,顆粒更細,形態更複雜,整體球度顯著偏低。嫦娥六號月壤又細又粗糙的顆粒特性,提升了摩擦力、范德華力與靜電力的貢獻,產生更高的休止角,造就了其更高黏性特徵。\大公報記者劉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