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2025立法會選舉/重塑新選舉文化 展現高質量民主 ──「怎麼看正在進行的立法會選舉」系列之一\卓 銘

距離立法會選舉投票日還有不足兩個星期,如今選舉已進入最關鍵的階段。從過去一個多月的競選情況來看,這次立法會選舉從多方面展現出與以往不同的鮮明特徵。新選舉制度設計之下,確保了選舉的公平、公正性,吸引了更優秀、更有擔當的人參選;高質量的選舉論壇,告別以往的「泥漿摔角」式的惡鬥,為候選人搭建了一個以理性、擔當、抱負為核心的能力展示舞台。這樣的立法會選舉,重塑了新的選舉文化,為什麼是高質量民主選舉提供了「香港範本」。

第一,新選制設計提供了公平競爭的機會。相信大部分香港市民都會同意,如果回到2021年以前,一個沒有任何政治背景、政黨支持的年輕人,基本上很難有條件與其他候選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展開競爭。這未必是因為年輕新人的個人能力或熱誠不及他人,而是由於舊選舉制度很多時候更重視「場外因素」,例如候選人的政治陣營、人脈、言行的「出位」程度等等;而到了實際選舉結果,亦往往由於政黨動員選民按策略投票或配票,而容易將沒有背景的候選人「篩走」。這種參選門檻高又鼓吹「抱團對抗」的選舉文化,往往在選舉開始前就已勸退了不少人。

制度設計讓「能者上」

但新選制的制度設計之下,所有候選人只要符合愛國愛港標準,真心擁護基本法、效忠香港特區,不論年齡、不論背景、不論資歷,一樣有資格競逐立法會議席。從這個角度而言,新選制其實是歡迎更多五光十色的愛國者進入立法會,並且鼓勵候選人憑藉個人的「硬實力」「真功夫」分出高下。事實上,新一屆立法會選舉也確實體現了「區區有競爭,界界有得選」的景象:合共161份提名表格,3個界別、90個議席全數出現競爭,地區直選中只有不足三成是「老將」,有多個選區全數由「新丁」上陣,參選的不僅有社福機構主管、大型企業前高層、運動獎牌得主,更有超過兩成是女性。

如此多元化的光譜構成,是新選制下才有的特色。「愛國者治港」絕不是「一言堂」,相反,新選制的目的是吸納更多有擔當、有才幹、有抱負、年輕有為的愛國愛港者進入議會,讓「能者上」為香港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第二,選舉論壇成為充分展示能力與政綱的平台。今屆選舉的選舉論壇由政府牽頭舉辦,連續舉辦20日,選委會界別、10個地方選區、28個功能界別都各有專門的場次,而且論壇還會根據候選人人數來劃分時長。這就令今次的選舉論壇不會礙於時長和成本而對候選人造成太多限制,確保所有人都有足夠時間表達意見,並讓選民有更多資料判斷每名候選人的質素。

在過去十來日的論壇上,市民看見各候選人圍繞各自的政綱,對不同議題的見解展開理性辯論,緊緊圍繞拚經濟、謀發展、惠民生、促改革,圍繞促進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更好融入和服務國家發展大局,以政綱論高低、以能力決勝負、以形象爭認同。尤為值得關注的是,我們看到每位候選人都把握機會闡述不同界別的訴求、地區關注的問題,即使有候選人本身是專業人士,也沒有表現得「高高在上」或「離地」,而是盡可能貼近基層,反映民意。

箇中原因,正是因為這次選舉從制度設計上便要求所有候選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為了爭取選民支持,每名候選人都要費盡心思就各區各界市民的不同訴求提出自己的方案。正因如此,候選人才能真正站在香港市民的立場思考政綱,而不是依賴空洞的口號來取悅支持者。

競選論壇令「優者勝」

第三,新選舉文化展現出一場君子之爭。過去的選舉論壇基本上無一不被反中亂港分子所騎劫,他們在論壇上發言的重點不是政綱或政策建議,而是將所有精力放在潑污水,靠言語攻擊、侮辱對手。過往甚至還發生過有不同候選人支持者的大打出手、還襲擊到場警員的鬧劇。

這次選舉論壇的候選人之間則構築起一套理性溝通模式,就大大小小的民生、經濟議題進行深入討論。這是因為新選制下,所有候選人都是愛國愛港的「香港隊」,即便是競逐議席的對手,也建基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是以自然沒有了過去那種要鬥個「你死我活」的思維。

就比如早前的地區論壇中,有一名候選人在講解政綱時突然暈倒,當時在場其他候選人與義工立即上前攙扶並提供幫助。雖然該候選人無法繼續參與論壇,但主持人仍以秉持選舉精神為由,在後續環節講述其名字。這種「選舉有溫度、競爭見格局」的環境,在過去香港的政治環境中可謂無法想像,也說明現在香港的民主實踐,已跳脫了「內耗式對抗」的選舉文化,而轉為重視高水平良性競爭的新風氣。

新選制不但激發了香港更高質量的民主活力,更為選民提供了更精彩的競選範式和更多的選擇。在各區和各界別出現「大洗牌」的情況下,過往曾有的「躺贏」將不復存在。不論「新丁」「老將」,市民都一律以同樣的標準看待,進而確保這次選舉能優中選優,令「優者勝」,選出史上最高水平的立法會,並推動香港更進一步邁向由治及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