驟冷數天,最適火鍋。朋友邀約到大角咀,入店,裝潢不多,更像室內大牌檔。湯底點蘿蔔牛腩,湯清不膩,添料再煮,不糊不稠。外點生蠔、鱔片新鮮,手切牛肉、牛脷味濃,水餃、菜蔬新鮮。
蘿蔔久煮軟甜,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有「蘿蔔羹」一條,同用蘿蔔煮湯,「羊肉一斤骰塊切,蘿蔔半斤如上切,水一二碗,葱三莖,川椒三十粒。」材料備好同下鍋,做法言:「慢火煮,入乾薑末一稔、鹽酒醋各少許,軟為度。」「稔」字應為「捻」,即用手指取一小撮,乾薑末再加調味,羊肉、蘿蔔煮軟就可。
明代《普濟方》有「治癥瘕腰痛」的食方,「癥瘕」專指女性腹中結塊,成因不同,需經醫生專業檢驗。古食方以蘿蔔配淡菜,又名「青口」,做法提到:「用淡菜先煮熟漉出,除去半邊鏁殼及毛了,將汁澄清,再將淡菜半邊殼肉入內,卻入蘿蔔或紫蘇、冬瓜同煮食之。妙。」「鏁」為「鎖」的異體字,鮮青口需先煮,殼打開,去一邊殼和髒物,再將青口與蘿蔔同煮。
清代《養小錄》的「醉蘿蔔」,將蘿蔔切條曬乾,入瓶鹽醃,「線莖實心者,切作四條,線穿曬七分乾。每斤用鹽四兩,醃透,再曬九分乾,入瓶捺實,八分滿。用滴燒酒澆入,勿封口。數日後,蔔氣發臭,臭過作杏黃色,即可食。甜美。若以綿包老香糟塞瓶上,更妙。」鹽醃後色味俱變。若試,可用棉布包酒糟當瓶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