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立法會選舉展現出高度競爭性,其意義既在於打造優中選優的新選舉文化,更為關鍵的是,這種理性、系統、公開的競爭環境,也為香港塑造了一個培育高質素政治人才的搖籃。通過各場選舉論壇和見面會,候選人除了得到向公眾闡述自身政綱、服務社會熱誠的機會外,選舉的高度競爭性也在推動他們持續優化政綱、深入接觸選民,才能在一眾有實力的佼佼者中脫穎而出。這意味香港的立法會選舉不僅僅是一場四年一度的全港性政治活動,更是長遠培養、識別政治人才,提升議會議政水平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渠道。
競爭是選舉的核心元素,以往舊選制也有競爭性質,為何說新一屆立法會選舉可以培育出高質的政治人才、舊選制卻無法產生香港真正需要的議員?這可以分作三個層面來具體分析:
提供展示能力的全方位平台
第一,新選制為候選人提供了一個系統闡述政綱、服務市民理念的平台。今次立法會選舉的其中一個特色,便是每名候選人都獲得了大量可以直接面對公眾的機會,這不同於一般的設立街站或單對單地處理街坊訴求,而是在一個更大型和公開的舞台上,有系統地向選民以至全香港市民講述自己的政綱和從政理念。例如選舉論壇中,清晰分成四個環節,候選人先要以三分半鐘介紹自己的政綱,再來則要以即場應變的方式應對主持人的提問,跟對手展開直接辯論和跟進發言。
沒有了以往鬥「聲大夾惡」、人身攻擊等手段的干擾,每名候選人的政綱究竟有沒有說服力、提出的建議是否可行、回答問題是答非所問抑或直擊要害,全部可謂一目了然。面對來自主持人、對手、選民三方的壓力,要求候選人必須「做好功課」,對於真正高質素的候選人,這是能夠向社會展現自身能力的絕佳機會,讓市民得以親眼看見其「真材實料」。因此,在十多場選舉論壇上,各候選人就不同的民生經濟議題積極發表意見,極力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在這個着重理性較量的平台上,若有人繼續沿用過去那套敷衍或是開「空頭支票」的做法,只會被淘汰。
第二,新選制的充分競爭要求候選人必須亮真招、展實力。今次選舉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情況,3個界別、90個議席全數出現競爭,換言之,沒有人能夠「躺贏」。想要得到選民的支持唯有一途,便是以實力證明自己優於對手,亦即需要提出更優秀、更可行的政綱,以及更具備大局觀和宏觀視野。
很多人都留意到今次選舉論壇提出的問題不再僅限於一地區一界別,更包括對未來香港宏觀發展層面的思考。例如如何鞏固推動香港航運業發展、如何改善房屋政策、如何進一步吸引人才資金、加快經濟轉型等等。這些問題要求候選人不但要有所屬的界別的微觀觀察,還必須有針對香港整體發展方向的宏觀藍圖。
立法會議員不但需要支持、監督特區政府施政,更需要促進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更好融入和服務國家發展大局,這是香港社會對立法會的期望,也是站在「一國兩制」實踐新階段的當刻,立法會必須擔當起的角色。房屋、教育、航運、青年問題是港人最關心的議題,候選人要證明自己有能力、有熱誠服務香港,就必須就這些關鍵問題亮出底牌,展現「硬實力」。
形成培育人才的「香港模式」
第三,新選制催生出培育德才兼備政治人才的土壤。過去一段很長時間,香港的政治人才都面對數量少、年齡大等問題,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以往的選舉充斥着政治鬥爭,讓不少人視從政為畏途。但在新選制催生的新選舉文化下,政治事業重新成為了一種高尚、可以實現有志者政治抱負的事業。
在今次選舉中,我們可見大量愛國愛港的年輕人和「新丁」熱情投入,當中不乏高學歷或專業人士。而透過激烈的競選過程,讓選舉本身成為了一個物色和培訓新一代愛國愛港政治人才的平台,年輕人有更多的途徑投身政治事業,也變相鼓勵越來越多有志向和有才華的人加入愛國愛港陣營,讓「愛國者治港」原則得以薪火相傳,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
當愛國者中的能者能夠脫穎而出,管治團隊的治理能力不斷得到優化,議會的議政能力持續獲得提升,即說明了高質量民主底下良性競爭的真正價值。新選制讓161名候選人站在同一起跑線,展開一次公平、公正的競爭,讓選民優中選優、強中選強,令香港社會有充分信心,相信第八屆立法會選舉必能展現一場高水平、高質量的民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