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經濟透視/灣區港企數字轉型 生產效率升四成

「十四五」以來,中國先進製造快速發展,已建成230多家卓越級智能工廠。數據顯示,中國製造業機器人密度達470台/萬人,遠超全球平均水平。「十五五」時期,工信部將加快建設以先進製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智能製造重要區域,港企扮演重要角色。區內多家港企透過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合作,共同推動新型工業化,通過設備自動化升級、工業機器人應用、「人工智能+」和綠色發展等舉措,促進了大量企業生產製造邁向智能化、網絡化,令生產效率大幅提升。

港企成興塑膠製品主要從事少兒玩具製造、在東莞設廠,於2016年引入「工業4.0」,2018年「工業4.0」正式生效,達到的成熟度是「1i」,通過設備自動化升級、信息化和物聯網等,實時收集和分析訂單、生產等數據,善用數據來優化管理、提質增效和開源節流,通過數字化轉型管理來降低工廠營運成本,以提升公司的競爭力。

「工業4.0」可1人做6人工作

「儘管一年很長時間在國外出差,但是我只要通過手機便可以實時了解工廠生產過程中的各類數據,3年前我一年中有9個月沒有回到工廠,但通過遠程辦公和團隊的共同努力,工廠的產值依然保持增長。」成興塑膠製品董事長胡力恒說。

進入成興塑膠製品車間,許多員工在給恐龍、長頸鹿等玩具動物眼睛點上顏色,自動化的機械手不斷地夾着玩具恐龍、長頸鹿、綿羊、袋鼠等進行噴油染色,之後進行移印、手繪(點睛),憨態可掬、活潑可愛的小動物成品就紛紛生產出來,最後打包裝箱便出口海外。

成興塑膠製品執行總經理鄧洪政介紹,「以注塑為例,以前一台機兩班倒要配2個人,三台機器就要6人,在引入「工業4.0」後通過現有數字化、自動化,現在1個人可以管理三台機,相當於1個人可以幹以前6人的活。經過綜合測算,如今生產效率整體提升了40%,成本降低了50%。2015年高峰期工廠700人,產值只有6000至7000萬元(人民幣,下同),現在200多人,產值有7000至8000萬元。」

另邊廂,嘉瑞國際控股首席技術官及執行董事陳善榮表示,公司在2018年10月正式獲得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及德國弗勞恩霍夫生產技術研究所頒發「工業4.0『1i成熟度等級認可』」證書,成為香港首家獲得此認證的企業。嘉瑞在未來將繼續朝着工業4.0的生產升級,達到「2i」,「3i」乃至「4i」更高水平。在鑄造方面,嘉瑞未來還將提升智能一體化自動壓鑄島生產,其中包括精益智能一體化自動壓鑄工廠,車間物流配送通過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稱為自動導引車、無人搬運車)智能運輸機器人實現無人智能化物流管理;金屬熔體集中熔化、自動配比、自動化加料及配送,所有參數集中遠程監控。

生產力局完成近1500個項目

在中山從事彩電製造的港企彩迅集團,在德國弗勞恩霍夫生產技術研究所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共同創建的INC科創中心引領下,也成功斬獲「工業4.0 1i」認證。作為內地十大彩電出口領軍企業,彩迅集團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推進「工業4.0」戰略,彩迅集團構建起覆蓋PLM/SAP/MES的全方位數字化體系,形成對市場動態和消費需求的高效反應機制,實現全鏈路數字化賦能。

從生產力局獲悉,過去十年,生產力局已為大灣區內超過40個行業提供技術支持,賦能企業邁向智能生產。截至今年中,生產力局已在香港和粵港澳大灣區完成近1500個智能化項目,服務覆蓋食品、生命健康等眾多傳統「香港製造」優勢產業,未來將繼續支持企業在新能源、低空經濟、新材料等領域,開創多元應用場景。\大公報記者 李昌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