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六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於增強消費品供需適配性進一步促進消費的實施方案》(簡稱《方案》),提出到2027年消費品供給結構明顯優化,形成3個萬億級消費領域和10個千億級消費熱點。到2030年,供給與消費良性互動、相互促進的高質量發展格局基本形成,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步提升。
作為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後首個關於促消費政策文件,《方案》提及了包括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生成式人工智能、家庭服務機器人等新賽道和新領域。專家認為,這一政策標誌着促消費工作從「規模刺激」轉向「結構優化」的深層變革。\大公報記者 任芳頡
《方案》部署了5方面19項重點任務。一是拓展增量,加速新技術新模式創新應用。其中提到,加快布局新領域新賽道,聚焦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智能家居、消費電子、現代紡織、食品、綠色建材等重點行業,開展雙百典型創新應用專項活動,打造百個標誌性產品、百家創新企業和一批可體驗可推廣的新產品首用場景樣板。
擴大低空消費供給
《方案》明確,推動人工智能在消費品全行業全領域全過程應用,推廣生成式人工智能、3D數字化設計等新工具。鼓勵開發家庭服務機器人、智能家電和人工智能手機、電腦、玩具、眼鏡、腦機接口等人工智能終端,以智能產品為載體提供娛樂、健康、陪護等生活服務。
二是深挖存量,擴大特色和新型產品供給。《方案》提出,積極發展寵物周邊、動漫、潮服潮玩等興趣消費產品。在嚴控風險、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擴大低空旅遊、航空運動、私人飛行、消費級無人機等低空消費供給。拓展汽車改裝、房車露營、汽車賽事等汽車後市場消費,促進汽車租賃高質量發展。
三是細分市場,精準匹配不同人群需求,包括豐富嬰童產品供給、擴大時尚「潮品」供給、優化適老化產品供給等。四是場景賦能,培育消費新場景新業態。其中明確,鼓勵平台企業依法合規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匹配推送產品和服務,支持平台企業應用虛擬現實、元宇宙、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智技術,打造多場景、沉浸式消費體驗。五是優化環境,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包括強化財政金融支持、舉辦特色活動、維護市場秩序等。
專家:推動產業向高品質轉型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博士後研究員郭寒冰表示,此次方案直指「供需錯位」根源──低端產品同質化競爭與高品質、個性化供給不足並存。通過供需適配構建長效機制,既釋放消費潛力,更推動產業向高品質轉型,最終實現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持續拉動。方案針對不同群體的需求差異定製策略,體現了對消費細分趨勢的精準把握。尤其將低空旅遊、寵物經濟等新興興趣消費納入支持範圍,主動擁抱消費新熱點而非被動響應,將讓消費市場更具活力。
專家同時強調,政策落地需避免「一刀切」,需結合地方特色細化實施路徑,防止資源錯配。人工智能賦能、直播電商等新業態需明確監管邊界,在鼓勵創新的同時防範無序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