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社評/疫苗接種如打仗 香港許勝不許輸

全球疫情持續惡化,本港確診個案近日也出現小反彈,市民原本希望的春節「清零」通關恐怕已成奢望。所幸新冠疫苗已經問世,而本港最快下個月開始接種,為戰勝疫情帶來曙光。但只有大部分市民接種才能達至群體免疫效果,這一仗,特區政府只許勝、不能輸。

疫苗被視為新冠病毒剋星,但武器再怎麼犀利,沒有人使用也是形同虛設。事實上,現時有多少市民願意接種仍是未知數,而近日針對接種意願的多個民意調查,得出的結論差別較大,參考價值成疑。特區政府擔心強制接種引發反效果,故提倡免費及自願接種原則,三種疫苗任擇。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若是最終自願接種的市民比例不高,達不到群體免疫的效果,怎麼辦?

這樣的擔心不是杞人憂天。雖說現在是信息社會,疫苗安全性有保障,但不相信科學、不相信疫苗的大有人在。在科技最發達的美國,拒絕接種疫苗的比例相當高。在本港,部分市民或對疫苗認知有限,或出於根深柢固的崇洋心理,更因為攬炒派別有用心的抹黑,導致部分市民對疫苗產生疑慮及抗拒心理,對國產疫苗的偏見尤深。因此,特區政府高官除了帶頭接種,發揮示範作用,更要採取針對性的科學推介,打消市民不必要的顧忌,令疫苗接種成為一次科學普及教育的過程。

另一方面,接種疫苗既是個人之事,也是眾人之事。社會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只要有一個人感染,其他人就沒有安全可言;多一人接種疫苗,則傳染疫症的風險就減少一分。接種疫苗關乎個人安危,更關乎家人、親友、同事、鄰里以及任何一位擦身而過的素不相識的市民。香港人的公德心如何,這個城市文明程度高低,能否展現疫情嚴冬下的「溫度」,從疫苗接種率可見一斑。

抗疫是一場戰爭,接種疫苗則是其中一場最關鍵的戰役,能否打贏這一仗,決定抗疫成敗。早前美國接種疫苗的第一天,負責全國配送疫苗的美國將軍以「D-DAY」來形容,即將疫苗接種與扭轉二戰局面的諾曼第登陸相提並論。的確,美國打輸了前一階段的抗疫戰爭,但不能再輸。香港在過去一年抗疫中的表現比歐美好得多,但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些,最重要的是避免去年九月自願社區檢測僅約一百七十萬人參與、導致抗疫效果大打折扣的教訓。

輿論一直提倡政府以戰時思維領導抗疫,這個觀念得到愈來愈多人支持,包括醫界人士也建議政府在統籌接種事宜上採取「作戰模式」,顯示「軍事行動」決心,而非以「辦公活動」的心態應對,可謂用心良苦。所謂「作戰模式」,就是強有力的領導,集中一切社會資源,措施得當有力,而不能將一切寄望在「自願」上。正如有人指出,「自願」一詞雖然好聽,但何嘗不是官僚作風、推卸責任的託詞呢?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