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縱橫談/畫餅充飢的英國「印太戰略」\江 恒

尚未從抗疫中緩過勁的英國首相約翰遜,16日迫不及待地在議會發表了外交和國防政策報告。這份上百頁的文件號稱是冷戰結束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綜合評估,旨在為脫歐後的英國走向世界指明方向,不過,報告在國際間沒有產生什麼動靜,倒是惹來國內一片罵聲。

正如報告的名稱《競爭時代的全球英國》,英國要在脫歐之後,打造成一個具有全球視野的嶄新大國,為此在外交上要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扮演重要角色;在國防上要大幅提升核威懾力,增強軍事存在。說白了,就是要提高英國在全球的競爭力。鑒於亞太地區正變成世界地緣政治的中心,在具體操作上,報告提出「印太戰略」,即將中國列為「系統性競爭者」,英國的外交重心也從歐洲向亞洲傾斜,包括計劃派遣「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到亞洲。報告全文29次提及中國,足見中國在英國眼中的分量。

按說這份重振大英帝國昔日榮光的「宏偉藍圖」,理應贏得英國人的喝彩,沒想到英國國內幾乎一邊倒地提出質疑,認為報告漏洞百出,根本經不起推敲,就連英國前國家安全顧問里基茨都認為,英國的「抱負與能力」之間存在差距,懷疑報告能否實際發揮作用。

工黨等在野黨派指責,約翰遜這份號稱「指引未來十年」的綱領文件,並未比過去的政策更加具體和清晰,有些地方甚至自相矛盾。比如,英國聲稱要維護世界道德高地,那為何又向中東等戰亂國家持續出售武器?如果英國像美國等盟友聲稱的那樣,僅將核武器視為威懾力量,為何又要增加40%的核彈頭,難道現有的核武器不足以將很多城市夷為平地?而且英國這麼做,對於試圖阻止伊朗發展核武器,又有什麼說服力?總之,約翰遜除了嘩眾取寵,看不出有任何意義。

執政保守黨內部也有不滿的聲音,包括議員圖根哈特等傳統反華鷹派,對於報告將俄羅斯列為「主要威脅」,僅將中國視為「競爭者」大失所望,形容約翰遜對中國只掏出了一張「黃牌」,而不是更加嚴厲的「紅牌」,尤其認為英國仍希望對華保持「更深層次的貿易聯繫」,做法「幼稚和天真」。他們不等約翰遜離開議會,當場加以譴責。

英國輿論的批評更是絲毫不留情面。有評論指出,英國雖然已經脫歐,但地理上仍然是歐洲國家,它在貿易、文化和安全等領域仍與歐洲緊密地捆綁在一起,可報告中歐洲幾乎缺席,除了對法國、德國和愛爾蘭三國有零星描述,一向關係緊密的西班牙僅出現一次,荷蘭則隻字未提。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報告將重心放在了亞太,放在了遏制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身上,實際上,英國在地緣政治上與亞洲相隔十萬八千里,尤其是當前中美兩個巨人在太平洋地區激烈博弈之際,作為二流國家的英國卻想插上一腳,重拾過時的「炮艦外交」,只能說是自不量力。

客觀講,約翰遜將「印太戰略」作為建立全球英國的核心內容,有其自身的邏輯。一方面,作為曾經稱霸全球的老牌帝國,英國在脫歐之後,絕不甘心被邊緣化,而是要在國際舞台上積極謀求定位。

放眼當今世界,亞太地區擁有世界半數人口,佔全球GDP總量的40%,世界地緣政治中心東移已是不爭的事實,英國要想成為全球事務的主要參與者,就必須到亞太尋找存在感。

另一方面,二戰以後,英國一直作為美國平衡歐洲的重要棋子,但脫歐令英國的戰略價值大大下降,不論從安全還是貿易角度,英國都迫切需要重新構建與美國的特殊夥伴關係。而目前中美正處於競爭態勢,英國不得不跟隨美國站隊,在拜登政府的領導之下,與日本、澳洲等傳統盟友抱團取暖,同時擴大所謂「民主國家」的隊伍,在亞洲拉攏與英國有着歷史淵源的印度,便是「印太戰略」的關鍵一環。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約翰遜明顯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事實:受疫情和脫歐的雙重打擊,英國去年經濟衰退9.9%,創300年來新低,而為挽救經濟,英國連續多年大舉借債,債務佔GDP比重已接近100%。

與此同時,在外部,英歐之間的貿易糾紛不斷,年內的金融談判並不樂觀。在內部,蘇格蘭5月議會選舉,若獨派政黨獲勝,勢必推動二次獨立公投,屆時領土分裂的壓力將陡增。

內憂外患之下,力不從心的英國如何實現「印太戰略」確實要打個問號。英國《衛報》評論道,約翰遜唯一靠得住的地方就是把事情辦砸,和處理脫歐一樣,他看重的是取悅他的支持者,至於能否兌現,那是後話,如同他早前抱怨賺錢太少不夠養家,說不定哪天他就辭職不幹了。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