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讀經典˙學名句/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陳樹渠紀念中學校長、粵語正音推廣協會主席 招祥麒博士

史家從政治社會的變化,將東周時代分作兩期,前期稱春秋時代,後期稱戰國時代。孔子生於春秋時代,而繼孔子之後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孟子則生於戰國時代。戰國時代,周天子已完全失去統治者的作用,地位連諸侯都不如。諸侯間亦無復霸主以維持秩序,天下大亂,社會動盪不安。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周遊列國,游說諸侯推行仁政,但是不被接受,於是退隱與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傳世,篇目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各篇再分上、下,即共十四篇。

在《盡心上》,孟子提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名句,說出了我們對親人、一般人和天地萬物的應有態度。「親親而仁民」,連續兩個「親」字,第一個「親」字,作動詞,解作「愛」的意思;第二個「親」字,作名詞,指親人。「仁民」的「仁」,作動詞用,指:以仁厚之心待人。全句的意思是:我們親愛自己的親人,仁厚地對待其他人,並且推而廣之,愛護天地萬物。

當其時,百家爭鳴,各家都提出自己的思想,各是其是。而楊朱和墨翟的主張,廣受歡迎。墨翟提出「兼愛」,認為「愛」無差等;楊朱宣傳「為我」,屬極度個人主義,「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孟子批評:「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斥楊朱一味為自己着想,結果會造成國家民族受損;墨翟卻走另一極端,表示「愛無差等」,這種觀念表面看很偉大,結果卻會造成置父母於不顧。孟子提倡的「愛」,是有差等的,由親而及疏。

如果問,何以我們對「親」、對「人」和對「物」有差等,不可以一律施以同等的愛嗎?理由很簡單,假設在戰亂中,食物奇缺,所有人都捱飢抵餓。你找到一碗飯回家,你自然會讓父母先吃而不會平分與左鄰右里;我們愛惜萬物,但會砍伐樹木來建屋、製造傢具,也會取殺禽獸而食。孟子在「愛」的行為上,用一「義」字作判斷衡量,最具人性化,讓每個人都能做到。

我們先以最殷切的情意親愛自己的家人親戚,因為他們對我們有養育之恩,或者陪着我們一起成長。這份關係以永恆不變的血緣為紐帶,既貫徹一生,又有具體的生活情境做基礎,最容易實踐仁愛。然後再將這份仁愛之心推廣至其他人,以至有生命和無生命的萬物。

宋代理學家張載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西銘》)這正好與孟子的話互相呼應。如果我們能夠把社會上所有人都視作兄弟姊妹,把天地萬物都視作我們在生態環境裏的夥伴,就能以惻隱、同理之心相待,將仁愛之心推廣。寵物是人類的朋友,許多動植物都是我們生活上的重要支援,而所有現存的生物和環境都是生態平衡的成員……一山一水、一禽一獸、一草一木,以及空氣質素、太空環境,對我們的物質生活和心靈生活都有深遠的影響,值得我們好好愛護,好好珍惜,不要破壞,不要糟蹋,不要浪費。

讀完「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這句名句,環顧我們的親人、周遭的夥伴、共同生活的人類和地球這個大家庭,不妨問問自己:我們承受了多少恩典?如果要感恩圖報,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