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教育之聲/體驗式學習:成就不同能力學生\獅子會中學榮休校長 林日豐

葉蔭榮博士在其研究報告中指出,2000年教育改革以來,教育局倡議學生全人發展的目標和發展終身學習的能力,以「全方位學習」的概念,把學習空間從課室拓展到其他環境,如社區(服務學習)、商業機構(參觀、訪談、影隨及參與工作體驗等)和體藝活動等一系列的「體驗式學習」。「其他學習經歷」便是以此概念推行的一個高中課程組成部分,約佔高中總課時百分之十至十五。

體驗式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一般是先由學生自願參與一連串活動,然後分析他們所經歷的體驗,使他們從中獲得一些知識(knowledge)和感悟(insights),並且能將這些知識和感悟應用於日常生活及工作上。體驗式學習始見於1982年英國心理學博士馬丁湯姆森的教學工具,是現時世界各地教育的主要教學模式之一。概念是好的,但基於學校背景、校情、文化不一(部分學校着重應試教學),兼且體驗式學習也需要不同的資源投入如教師人力、學與教時間、財務經費等,故此在過去十多年學校推行體驗式學習上存在着差異,整體成效亦有待改善!

實踐體驗式學習的局限

2021年4月1日教育局向學校發出公函,表示在同年9月1日在中四開始優化四核心科目課時,旨在釋放空間讓學校能按其校情和文化適切地設計課程照顧多樣性學生學習需要。要做好體驗式學習,空間釋放仍不足矣,還需要配合其他要素,如教師思維和態度、社區和商界的支持、財務經費、資訊科技支援等等。自推行「其他學習經歷」開始,不少商業機構或非牟利組織默默支持商校合作的理念並全力支援學校,廣為學界所知有九倉的「Project We Can」。筆者相信透過他們成功的例子,可鼓勵更多機構為同學提供體驗式學習機會,惟香港商營機構主要是中、小企業,擔心他們因場地、人力和時間的局限難照顧大量學生所需。同時,香港營商行業較集中於金融、服務、旅遊等,不利有興趣於工程、高端製造業、創新科技的學生發展。

推行體驗式學習的新機遇

在新冠疫情下,面授課堂屢次暫停,造就教育界積極轉型,推行電子教學,運作日趨成熟。教師運用資訊科技教學信心倍增,部分學校更透過網絡聯繫商界,為學生繼續提供商校合作的學習活動。由此觀之,筆者希望學校藉着優化四核心科目的機遇,規劃好課時的安排,在考慮增添多一個選修科/應用學習科之餘也可將相關課時配置給各個學科,讓科目或跨科目的老師可籌辦體驗式學習活動予學生參與,如科學領域可跟大型實驗室機構聯繫,科技領域跟電力公司、航空機構合作等,讓他們能學以致用。學校更可以運用教育局提供的各項津貼購置先進科技設施,透過教師的資訊科技教學素養,善用VR(虛擬實境)、AR(擴增實境)、MR(混合實境)或CR(影像實境)等不同科技協助學生初步了解和體驗全球各行業的發展,如德國的工業4.0、國家「一帶一路」和大灣區發展等,既可省卻旅程時間、打破地域阻隔和行業的局限,也可將科目知識與行業發展趨勢的相聯擴闊,學生在參與過程中也能提升他們的語言溝通力等。

今天,學生學習已不僅限於紙筆或應試模式,而需要更多感觀和實踐中學習,學校領導團隊也應參考香港科技大學2018年起要求每位本科生必須修讀「體驗式學習」科,旨在讓學生從實踐中學會學習,對他們一生受用的。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