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瓜 園/四合院光影\蓬 山

住在北京,附近有一條名叫干面胡同。茶餘飯後,常在此走走。胡同東西走向,長約七百米。西端有一座六十一號院。北京城的院落裏,住着極富貴的和極貧窮的兩個群體。現在的六十一號院顯然屬於後者。但尚存的廣亮大門、影壁、門樓,訴說着往昔不低的規格。不過走進院內,私搭亂建,早已失去原本四合院的規整。

日出日落,花開花謝,這座不起眼的院落,在斑駁光影中,緩緩流逝着光陰。直到某一天,不經意間從一本書上撞見了小院的大歷史。原來,這裏曾是清末重臣李鴻藻的宅邸。他與李鴻章非但沒有絲毫親緣關係,反而是政敵。李鴻藻是同治帝師,與光緒帝師翁同龢同為「清流」領袖。

李鴻藻是一位保守的大僚,而其三子、出生在六十一號院的李石曾,卻是一位西化先驅,是中國赴法留學第一人。李石曾後來在北京創辦了中法大學,也是推動將紫禁城改建為故宮博物院後的首任理事長。當時許多滿清遺老大罵李石曾不孝。其父從干面胡同到紫禁城奔波了半輩子,兒子卻參與將末代皇帝溥儀趕出宮。

抗戰期間,這座院落被日偽佔用。據說是川島芳子的落腳點之一。建國之後,闢為中國社科院的宿舍,歷史學家顧頡剛、科普作家高士其成為院裏的鄰居。

如今,院裏精雕細刻的垂花門、挑簷石還在。屋簷上,碧草離離。想來,幾百年間,李鴻藻、李石曾、川島芳子、顧頡剛,這些背景迥異的人,軌跡卻在此疊加彙集。他們的腳步,或許曾先後踏足同一塊磚石;他們的目光,或許曾注視同一片雕花。

方方正正的四合院,圈起了一個自成一體的小天地,被不同的人當成象牙塔、理想國,或是避風港、安樂窩。每一個小院,都有一部厚厚的編年史。這就是老北京的魅力。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