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文化經緯/誰是香港最早的中國共產黨員(上)\常 樂

  圖:《袁振英傳》介紹袁振英生平事跡。\資料圖片

誰是最早的中國共產黨員?答案是明確的,就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時全國的五十三名共產黨員,誰居其中之一,誰就是中國最早的共產黨員。

那麼,誰是香港最早的中國共產黨員?在最早的五十三名中國共產黨黨員中,有香港人嗎?如果有,他就是香港最早的共產黨員!

香港,作為近代中國遭受外國侵略最早、受壓迫最酷、近代工業及其產業工人出現較早、規模較大且西方新思想傳播較快的一個地方,從理論上確實會出現得風氣之先的先進人士,從大家對於香港為民主主義革命所作出突出貢獻的認知來看,有港人出現在最早一批共產黨員的行列也應該不足為奇。

在中國最早的五十三名共產黨員裏面,確實有一位從香港走出去的先進青年,他就是袁振英。袁振英在一九二○年七月至一九二一年七月正正一年的時間裏,協助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陳獨秀先後參與創建了上海、廣州的共產黨小組以及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為中國共產黨的創立作出了重要貢獻。也因此,在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纂二○一一年出版的《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在敘述中國共產黨的建黨過程時,兩次提到袁振英的名字,充分肯定了他對創建中國共產黨所起到的歷史作用。中國共產黨不會忘記袁振英對中國革命、對中國人民所作出的歷史貢獻。

然而,很多人都對袁振英這個名字比較陌生,不了解其貢獻,也不知其大致履歷,讓我們走進這位香港最早的中國共產黨員吧!

袁振英,別名仲勛,筆名震瀛、震寰等,一八九四年七月十四日生於廣東省東莞縣溫塘鄉(現東莞市東城街道溫塘社區)。

袁振英受家庭薰陶,自小就形成了強烈的民族情感。其父袁居敦是一名塾師,經常以其先祖袁崇煥的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子弟。正如袁振英所說:「我們常常想起祖宗袁崇煥督師,忠義便由然而生了。」

一九○五至一九一五年,袁振英在香港求學,形成了其民主革命及無政府主義思想。一九○五年,其父袁居敦攜妻兒到香港謀生。袁振英即先後在香港英皇書院、皇仁書院讀書,接受西式教育,學習刻苦,成績優異。袁振英在香港皇仁書院讀高中期間,結交東莞籍學長李文甫、林直勉等,受到他們的反清革命思想影響。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廣州黃花崗起義爆發,其中李文甫中彈被俘,慷慨就義。袁振英為自己年少未能直接參加這次起義而深感惋惜。一九一二年底,袁振英在香港皇仁書院與同學杜彬慶、鍾達民等人組織了一個無政府主義團體「大同社」。大同社主張無家庭、無國家,提倡世界大同,與廣州劉師復成立的心社遙相呼應。從此,無政府主義成為影響袁振英一生的政治思想。

一九一五年,袁振英從香港皇仁書院畢業,考入中國著名學府北京大學,在北京大學英文門(慣稱西洋文學系)學習。一九一七年底,袁振英又考入北大文科國文門的研究生。

在北大讀書期間,陳獨秀、蔡元培、辜鴻銘、胡適等是其尊敬效法的老師。受陳獨秀影響,參與《新青年》雜誌的投稿及開始關注蘇維埃社會主義思想。一九一八年畢業後,袁振英先後在廣州、菲律賓、香港等地從事教書和媒體工作,在菲律賓組建華僑工黨,還發動省港媒體記者組成「廣東遊東(日本)記者團」,到日本、朝鮮、台灣等地宣傳反對日本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草案。

一九二○年七月,袁振英結束廣東遊東記者團工作來到上海,適逢陳獨秀脫離北京大學在上海籌組共產黨小組,袁即接受陳的邀請幫助編輯《新青年》雜誌和籌組中國共產黨。一九二○年八月,正是在上海的《新青年》雜誌編輯部,成立了當時中國的第一個共產黨小組──名為「中國共產黨」,陳獨秀任書記。在中共一大召開前,先後有十七人加入共產黨小組,他們是陳獨秀、俞秀松、李漢俊、陳公培、陳望道、沈玄廬、楊明齋、施存統、李達、邵力子、沈雁冰、林祖涵、李啟漢、袁振英、李中、沈澤民、周佛海。同月,上海共產黨小組領導建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俞秀松任書記。這是中國的第一個青年團組織,袁振英是創始人之一。當時社會主義青年團的發起者有八人,他們是俞秀松、施存統、沈玄廬、陳望道、李漢俊、葉天底、袁振英、金家鳳。團務由施存統、葉天底、袁振英、金家鳳主持,團址設在上海法租界霞飛路新漁陽里六號。

除參與創辦上海共產黨小組,袁振英接受組織派遣,擔任《新青年》「俄羅斯研究」專欄主編及《共產黨》月刊編輯,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並作出突出貢獻。身為這個專欄的主編,袁振英的翻譯與編輯工作非常繁重。據統計,「『俄羅斯研究』專欄共刊出介紹蘇俄的譯、著三十八篇,其中譯文三十五篇,震瀛署名翻譯的就佔了二十四篇。第八卷第四號(一九二○年十二月一日)的十三篇文章全是袁振英一人翻譯。」這個「震瀛」,正是袁振英的筆名。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