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可走更遠/書展應加強「專業」 具備文化導向

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繼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被迫取消後,今年終得以重啟,於7月14日至20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貿發局日前公布本屆書展共錄得逾83萬人次入場,同時調查顯示受訪讀者預算在書展的消費額(平均817港元)佔全年購買印刷書籍支出逾六成,反映書展仍是書迷購書的重要平台。香港出版總會會長李家駒於書展期間接受大公報專訪,淺談對香港書展的思考,並分享對香港出版界拓展市場的見解。\大公報記者 管 樂、李亞清

由1990年舉辦至今逾30年的香港書展,吸引無數本地及外地讀者參與。李家駒(圓圖)談及香港書展的幾大獨特優勢,包括包容多元、井井有序、提供相關文化活動、書籍豐富。「具體來說,在包容多元方面,香港書展中出售的不僅有書籍,讀者還可以買到書包、國際棋等多種周邊產品。在井井有序方面,即使到場人數多也不亂,大家有序排隊。在提供相關文化活動方面,讀者可以通過國際化的名作家講座、英語及國際閱讀講座等,聽到自己喜愛的作家的講座。在書籍豐富方面,除了大型出版社之外,書展中也有中小型出版社的攤位,有的書可能擺在書店被淹沒,但在書展攤位上能夠被看到。」

「期待香港書展未來在『專業型書展』和『銷售型書展』這兩者之間取得更好平衡,加強專業型部分;另外,可以主題更聚焦,具有文化導向。」李家駒認為,書展還可在學生閱讀的推廣上發揮更多作用,他亦呼籲出版社捐助書籍給予有需要的家庭。而與其他書展結合,比如在書展中設立內地或國外書展的攤位,也是可以探索的方式。「香港書展應再往前走,走遠一點。」

獨具優勢不光賣書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提及,特區政府積極透過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協助出版及印刷業界進入內地市場,日後會為業界爭取更多開放空間,特別是針對粵港澳大灣區。

對此,李家駒認為,香港出版界進入內地市場的發展由「零」至今已有進步,但仍有值得提升的空間。

思考香港在灣區定位

「在國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以及『十四五』規劃中提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前提下,香港出版總會正在開展專題討論,包括思考香港本土定位,以及它作為大灣區一員的定位。」李家駒續解釋道:「一是作為統籌者:如果香港出版只限於香港作者和香港題材,缺乏家國情懷,沒有世界視野,就無法擴展讀者,因此應該加強統籌作者資源。二是作為執行者:香港出版很高效,但不應止步於此,也要在設計、統籌等各方面提升水平。」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