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讀經典˙學名句/王之渙〈登鸛鵲樓〉──「站得高才看得遠」

要想小朋友的中文水準提高,最有效的方法是通過各種有趣的方法,激發動機,讓他們自小唱誦詩歌和背誦格言名句。傳統詩歌的精練語言和起承轉合結構,一首短詩擴而充之便是一篇文章;而格言名句是高度濃縮的智慧,足以指導前行,啟迪心靈,對讀者德性的陶冶大有好處。當然,一首好詩,離不開敘事、寫景、抒情、說理的成份,其中的警句名句,更足以令人細賞深味。

歷程有不同 體會存淺深

王之渙(688-742)〈登鸛鵲樓〉一詩,家傳戶曉。我曾以之教子女背誦,教中小學生背誦,甚而登上大學講堂,與學員分析細賞。原來,一首好的作品,不是一時半刻可以消化淨盡的,在不同的年齡、不同的人生歷程和際遇,都會有體會淺深的差異。

王之渙,唐代詩人,字季陵,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曾任冀州衡水縣主簿,被人誣陷,棄官而去。晚年出任文安縣尉,卒於天寶元年。他為人豪放,常擊劍悲歌。他的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可惜作品多已散佚,今僅存六首,收錄於《全唐詩》內。鸛雀樓,在唐代是河中府(治所在今山西省永濟縣蒲州鎮)的名勝。樓在西南城上,高三層,東南是中條山,西面可以俯瞰黃河,因常有似鶴的飛禽鸛雀棲息其間,所以叫鸛雀樓。

「四語皆對,骨高故也」

〈登鸛鵲樓〉詩只有短短四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全詩不用典,平白如話,前兩句和後兩句都是工整的對句,清沈德潛(1673-1769)《唐詩別裁集》評說:「四語皆對,讀去不嫌其排,骨高故也。」沈氏說得對,四句寫來自然流暢,境界開闊,精神積極向上,骨格奇高,值得欣賞。

「白日依山盡」,是寫實的,詩人登上高樓,遠遠看到太陽慢慢下山時的景象。「黃河入海流」,詩人近看黃河奔湧流轉,直向東注入大海;這句是從眼前的寫實,而帶出詩人的想像,因為在鸛鵲樓是無法看到黃河之水注入大海的。凡寫景,有實景,有虛景,有眼前景,有想像景,詩人大筆揮灑,便由實轉虛,由眼前推向想像,表現出蒼茫遼闊,雄渾放曠的境界,勾勒出一幅壯麗的風景圖。

有了前兩句寫景的鋪墊,詩人接寫他登樓眺望的心境:「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詩人為了看得更遼遠的景象,於是登上高一層樓,希望站得高,看得更遠。兩句詩耐人尋味,不單即景抒情,而是「情中有理」,體現詩人對美好的追求與實際行動,又帶給讀者無限鼓舞和不斷努力的信心。兩句詩,更可說明,要開闢新天地、新境界,便要持續攀登,由個人推廣到群體以至全人類,要擁有更多知識,取得更大成就,創造更好生活,便要作出比現在更大的努力。

陳樹渠紀念中學校長、粵語正音推廣協會主席 招祥麒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