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HK人與事/半山秘境看圖展\朱昌文

  圖:展出的李福志攝影作品之一。\圖源:信和集團及歷史遺珍攝影基金會

傳媒圈好友廖建明向我推薦,去看一個香港老照片展覽,名叫「復甦生息、逆中求存、重振旗鼓──香港風致三十年──1940至1970年代歷史照片」。展覽地點是在金鐘正義道九號,原是英軍軍火庫的亞洲協會香港中心麥禮賢夫人藝術館。我生活在香港逾半世紀,卻從未踏足這塊「茂林秘境」,也有人形容它為「城市中的藝術綠洲」。我想既可看展覽,又可尋幽探勝,豈可錯過這個機會。

雖然位置不算偏僻,但許多人並不知道這裏曾有一個軍火庫,它附屬於英軍域多利軍營,佔地面積約二千三百六十坪,四座建築物於一八六○年至一九三○年代先後建成,用作研製與儲存炸藥之用。駐港英軍於一九七九年遷出軍營後,舊軍火庫遂成為政府倉庫及工作間,其後被亞洲協會香港分會活化保育,於二○一二年改為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的新會址。軍火庫上層平台的三個爆炸品貯存庫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下層平台的GG樓則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走進這片周圍樹木蒼翠的偌大場地,看到幾座保留古老風格的建築物,也看到陳列在護堤兩邊的四尊出土大炮,還有地面上曾用來運載炸藥的軌道遺跡等等,使我仿若走進一條時光隧道,感覺奇妙。穿行過一條通向古蹟區的曲尺形天橋之後,在綠蔭深處,找到展覽照片場地的麥禮賢夫人藝術館。這是一座用花崗岩建成的建築物,曾列為軍火庫A,用作儲存炸藥用途。它是軍火庫建築群最古老的建築物,於一八六三年至一八六八年間建成,其基本建築結構及特色被保留下來,巧妙地活化成為藝術展覽場地。

這個香港歷史照片展,展出三位因緣際會於上世紀來到香港的攝影師Hedda Morrison、李福志及Brian Brake,分別拍攝於一九四六年至一九七○年代中期、橫跨三十年歷史時空的八十多幅黑白及彩色攝影作品,展現了香港在這三十年間的蛻變,從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七年間戰後的「復甦生息」,到一九五○年代的「逆中求存」,到一九六○年至一九七○年代則「重振旗鼓」,力謀發展,逐漸發展成為令全球矚目的東方之珠。

三位中外攝影師雖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攝影目標,但他們都如實地用鏡頭記錄了上世紀中期香港的市容和居民的生活狀況,通過他們高超的攝影技巧和作品的主題表達,綜合來看,我想這正好反映了香港人同舟共濟、刻苦耐勞、不屈不撓、奮發向上的獅子山精神。

三位攝影師的紀實作品內容豐富,取景範疇廣闊。Hedda Morrison的相片貼近生活,顯出對平民百姓的關心與尊重。Brian Brake的信念與前者相同,他喜歡藉連環影像說故事,透過精心鋪排構思,運用精湛的攝影技巧演繹。李福志的人生際遇與前兩者大不相同,他不像其他兩人出身富裕家庭,也從沒接受過正式的攝影訓練,全憑堅毅意志,一邊在太平山頂替遊客拍照謀生,一邊努力學習,終於闖出一條攝影新路,受到人們賞識。

我對李福志的作品特別有好感,其中一張照片拍攝地點是中環德輔道中,清楚看到中國國貨公司、華僑日報、工商日報和西伯利亞皮草行等招牌,一名身穿背心的漢子頭顱頂着托盤送午飯,這個畫面對我這個「老香港」來說十分熟悉。另一張照片是一群男孩在上環海旁跳進海裏游泳,顯得興高采烈。還有遊客在山頂拍攝的照片,都吸引我的眼球仔細欣賞,回味時光倒流的樂趣。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