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我與大公報/扣好職業生涯第一粒扣子\茅 杰

一九九九年七月,我有幸入職上海辦事處,成為大公報大家庭中的一員。大公報給了我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她引導我在高起點上起好步,扣好了職業生涯的第一粒扣子。在上海辦事處和港館,我累計工作了十一年有餘,所學所悟收穫的一切,受益至今。

我常笑言,自己與大公報結緣「長達」兩個世紀(一九九九年至二○一○年),可謂刻骨銘心,如今依然時常感恩其獨特的魄力、魅力和影響力。

敬佩大公報的魄力:不拘一格用新人。二○○○年,中央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大公報立即與國家民委等策劃了「西部民族地區紀行」大型採訪活動,錢其琛副總理在人民大會堂出席啟步禮並授旗。當時,我參加工作僅僅十三個月,壓根沒想到能作為此次重大報道中最年輕的記者跟着資深媒體大咖們赴西部採訪,頗有點「出道即巔峰」的幸運。我所在的小分隊從北京出發,四十天內足跡遍布內蒙古、陝西、四川、貴州,這段珍貴的經歷讓我迅速點燃了新聞激情,找到了新聞感覺,並深愛上了新聞行業。

我和同事們採寫的《西部歸來話西部》系列報道,一舉榮獲了二○○○年度香港報業公會全年新聞大獎和最佳特寫新聞組冠軍,擔任評審委員會主席的查良鏞(金庸)予以高度評價:「大公報的系列報道,可以說代表了香港新聞寫作的最高水平!」

欽佩大公報的魅力:千方百計培養人。二○○二年四月,港館為我辦理了工作簽證,讓我赴港學習鍛煉。前三個月,我在經理部上班,參與了大公報百年報慶相關活動的策劃、組織以及與國際媒體的溝通等,還有幸隨國際傳媒代表團訪問了北京、天津和上海。這段特殊經歷,讓我對大公報的感情進一步升溫,對其歷史和魅力更加欽佩;後三個月,我在編輯部學習,擔任過國際版、要聞版和中國新聞版的編輯,還嘗試了一些外出採訪。在這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裏,有一個細節記憶猶新:某天,總編輯遞給我一本中英文詞典並叮囑說,國際版要用的有些外電文章,你試着翻譯吧。我當時一愣,馬上領會到:這是給我學習鍛煉的機會啊!

在香港工作的六個月,我切身感受到大公報「相親相愛一家人」的文化氛圍,無論是社長、總編輯、總經理等高層,還是身邊的普通同事,對我這個年輕人關照有加。大公報「藏龍卧虎」,同仁們傾囊相授,既壓擔子又指路子,不少新聞業務的「一字師」場景如今仍歷歷在目。當時,港館有意讓我留下來工作,因個人原因我選擇返回上海,一度還擔心會影響我未來發展。沒想到,隔了一年多,時年二十八歲的我被任命為大公報上海辦事處主任,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內地辦事處負責人。

讚佩大公報的影響力,引以為傲大公人。剛進入報社時,曾有前輩和我分享:越是重大事件、重要時刻,越要看大公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全國兩會等召開時,大公報的地位就愈發凸顯。二○○七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二○○八年至二○一○年的全國兩會,我都有幸作為報道組成員飛赴北京採訪,在中國的「心臟」感受大公報的特殊影響力。

「我是大公報記者」,任職大公報期間,這是我引以為傲的自報家門方式,也因此收穫了工作上的諸多便利與優勢。

二○一○年十月,我惜別大公報,來到上海市閔行區工作。如今,熟悉我的人在介紹我時,經常會補充一句:茅杰曾經在大公報工作過。每次話音剛落,我馬上就能感受到人們投來的敬佩目光。

一時大公人,一世大公情!

大公報前上海辦事處主任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