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人與事/兩代人的鐵路情懷\徐宜發

六月十六日,香港《文匯報》以半個版面的篇幅,在「慶祝香港回歸二十五周年」系列報道中以《鄭州鐵路職工:供港生鮮快車扮靚進香江》為題,刊登了當年在鄭州北站工作的李淑珍和她的女兒艾霞,母女兩代人為開行進港755次快車精心服務的事跡,展現了兩代人的鐵路情懷。

那是六月初一個晴朗的日子。我與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華中新聞中心記者相約在鄭州北站,走進「慶祝香港回歸二十五周年」系列採訪報道的第二階段。這裏是供港鮮活物資快車755次的始發站,時任鄭州北站副站長姚坤亭、生產調度主任劉德正以及黨委原宣傳幹事艾霞等親歷者,從不同角度回顧了755次列車開行的動人故事,感人肺腑。尤其艾霞講到她和母親母女兩代人,曾經都是鄭州北站職工,「755」這個特殊的符號永遠留在了她們的記憶深處……

上世紀,艾霞的父母都是鄭州北站的普通工人。分工不同,艾霞的父親是一名電工,主要負責電器、電線路的故障處理和維修。艾霞的母親李淑珍一九六八年參加工作進了鄭州北站,成了車號組的一名車號員。那個時候不像現在,車站都裝有車號識別系統,列車進站自動識別從頭到尾每個車輛,通過微機都打印得清清楚楚。二十多年前,微機技術還沒有普遍使用,全國各大編組站列車進站,每個車輛都要靠人工記錄車號。車號員必須具有腿快、眼快、手快、心細,做到車輛順序、車號記錄準確無誤,否則直接影響車輛的編組效率。今年已七十六歲的李淑珍還清晰地記得,當年她第一次接觸755次車輛,在抄寫車號時應把「活」字圈起來,突出這輛車是裝有生命的「活口」專用車。她沒有把「活」字圈起來被車站調度員發現,幸好及時更正避免了一次失誤。

那些年,「755」是全站的重點車。每天都有來自四面八方裝有鮮活物資的車輛在鄭州北站集結,車站有專人負責把即將裝有生命物種的車輛,提前打掃得乾乾淨淨,在專用股道將這些陸續到達的雞鴨鵝、豬牛羊裝上車。夜晚在編組場作業完畢送入下行出發場固定股道,凌晨四時準時發車向着香港方向疾馳。李淑珍在車號組幹了二十多年,參與編發755次供港快車不計其數,她為沒有出現過任何閃失而感到慶幸和自豪!

一九九一年,年輕靚麗的艾霞走進鄭州北站,母親把「接力棒」傳給女兒。艾霞聰明好學,先後到武漢鐵路運輸學校和鄭州大學新聞專業學習深造。學業完成回到鄭州北站從事專職宣傳工作。她經常深入現場把運輸一線工人,辛勤工作的事跡記在本子上,寫成「消息」、「通訊」發在報刊上,講好鐵路故事,傳播鐵路文化。有一次,她現場看到工人們個個滿身大汗,把裝載「活口」的牲畜專用車沖洗得乾乾淨淨。大家的工作熱情感動了她,很快出手一篇《讓『755』乾乾淨淨進香江》的通訊並見諸於報端。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前夕,鄭州北站組織團員青年開展「喜迎香港回歸」活動,場面熱烈,主題突出,激發了艾霞的創作靈感。回到家裏,她奮筆疾書創作了一篇《一千九百九十九個祝福》通訊,很快在《人民鐵道》《河南日報》等刊登。文章語言精練,情真意切,為香港同胞送去了美好祝福,表達了中原鐵道兒女期盼香港回歸的喜悅心情。

李淑珍和艾霞母女兩代鐵路人,在不同的崗位上辛勤勞動,勤奮工作。採訪中,她們那樸素簡潔的話語,彰顯出鐵路人樸實無華的勞動本色。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