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准風物談/昂刺帖\胡竹峰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無魚呢?無魚令人陋,淺陋粗陋愚陋,半月不食魚,甚至覺得自己醜陋。魚是性靈之物,故鄉多魚,鯽魚、草魚、鯉魚、鰱魚可入正本,鯰魚、鱖魚、黑魚、黃顙可入副本。

黃顙扁頭闊嘴,長四五寸,重二三兩,即為大魚也,腹下金黃,背上有不規整青黃黑斑,身尾俱似小鮎,其聲如軋軋,鴨子聲也近乎扎扎。家中曾餵養過兩隻麻鴨,進食時嘎嘎扎扎晃着身子。

黃顙無鱗,背鰭和胸鰭生有尖刺,出水後受驚易怒,嘴裏發出「昂嗤昂嗤」之音,有地方叫牠昂嗤魚。黃顙刺緣有細密鋸齒,硬刺赳赳挺立如鬥士,如劍俠,如刀客,若不小心被刺到,極疼,有地方叫牠昂刺魚。鄉人稱黃顙為黃辣丁、川人亦此稱謂,皖南多稱汪丫魚、黃丫魚,皖北稱之為汪子、汪丫,還有諢名鮥丫,滬上稱昂牛、江浙一代人多稱昂刺、昂公、汪釘頭、南昌人稱黃丫頭,東北人稱嘎牙子,魯人稱吱呀魚,湘人則喚作黃鴨叫,或許是因聲得名。

我喜歡昂刺的稱謂,可能近年心性素然,低眉順眼太久。人生要有一根刺。韓非子說龍可以馴養、遊戲、騎乘,但牠喉嚨下端有一尺長倒鱗,人若觸動,即被傷害。君主亦有逆鱗。我輩無逆鱗,有一根尖刺也是好的,可攻可守可退可讓可進。

昂刺魚肉質細嫩,極鮮,鮮中有道,道盛而不究術藝,故昂刺魚做法簡單,放油鍋裏煎一下,擱香葱、薑絲,煮熟即可。那湯濃似乳汁,瀰漫唇齒,魚肉也白亮像乳酪,細膩輕滑,剔除脊椎骨上的小刺入口再無無物,食之竟心生惘然,不知身在何處。

在長沙念樓吃過昂刺魚,製法如書上所云:不必加油,薑、鹽自不可少,辣椒則多少隨意;豆腐用清水漂過,再入沸水一「竄」,除去石膏的氣味,濾乾之後,切成小片,鍋中大開片刻後加入,再略為翻動,魚不是全在下,豆腐也不是全在上,湯將魚和豆腐全部淹沒,高出一二指許。

記憶裏,冬日瓦罐煨昂刺魚最好吃,有年在巢湖,吃到新出水的鮮魚,鐵鍋炭爐,煮得咕嘟冒泡,對面人笑靨如花,二人共食,不獨良辰美景還有美味。

昂刺魚極下飯,倘或是紅燒的魚汁,三碗也不多。紅燒昂刺魚需整條才好,有人切塊,實則大謬。舊年曾有四言道此事:

油菜花黃春正好,青青楊柳也妖嬈。

魚湯濃汁好淘飯,昂刺紅燒要整條。

昂刺體形小,一鍋可燒三五魚。菜籽油打底,加葱花、薑片,八角、花椒隨意,唯乾辣椒不可少,再加醬油,添冷水,收住湯汁,即可出鍋。那魚油潤飽滿,食之,口感豐潤,有厚味,如春風煦然。

生平食昂刺魚數十次,高淳所產為其中名品也。去高淳,時候初夏,正是昂刺肥美季節,一連吃了好幾頓,做法不同,煎煮燒蒸,各有其美,美美與共。魚在飯桌上,兀自肥嘟嘟、精神抖擻,欣然下箸,今時想起,猶自勾起饞涎。

元人張翥曾隱居揚州,作詩言及昂刺魚:

處處人煙有酒旗,楝花開後絮飛時。

一溪春水浮黃頰,滿樹暄風叫畫眉。

入境漸聞人語好,看山不厭馬行遲。

江蘺綠遍汀洲外,擬折芳馨寄所思。

詩名《浮山道中》,我總覺得所說乃金陵高淳事。高淳民間有言:昂刺燒蒿筍,吃了鮮禿頂。此魚極妙,此語頗俏。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