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黛西札記/巴塞爾藝術展的初心\李 夢

  圖:二○一九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現場。

最近這些年,香港的三月被稱為「藝術三月」: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Art Basel Hong Kong)、藝術中環(Art Central)和「買得起的藝術展」(Affordable Art Fair)相繼登場,吸引不同年齡、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觀者爭相到訪,或交流,或打卡,好不熱鬧。香港藝術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M+博物館等亦有大型展覽亮相,互為呼應,營造全城藝術氛圍。

回想十年前,巴塞爾藝術展剛剛落戶香港時,在報社擔任文化記者的我聽聞消息,好不激動。通常只能在博物館和海外知名畫廊見到的名家名作,只需乘搭幾站港鐵去到會展中心,便能親眼見到;每每在藝術報刊雜誌見到名字的著名藝術家及收藏家,在展廳內略略兜一圈,便能偶遇不少。如此一場名家雲集的大型藝術展會,不論對於長久不被重視乃至被忽略的香港藝術從業者,抑或對於普通公眾而言,都不啻為一場引頸期待的嘉年華。

十年過去,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的規模不斷擴大,參展藝術家數量和地域背景日漸多元,影響力和知名度也持續提升,但年復一年,這一藝術嘉年華帶給我們的欣喜和企盼卻不如以往。為何?這其中,固然涉及業界以及公眾對於巴塞爾藝術展「大雜燴」甚至「大賣場」式的策展和售賣方式頗有微詞,也有展覽門票價格高企以及疫情蔓延等種種客觀因素,更主要的是,這項知名展會除了「大型」和「昂貴」之外,似乎再也找不到其他值得藝術愛好者念茲在茲的特色與意義了。

當不同類型、各具特色的藝術展會愈來愈多,「大而全」已經無法滿足受眾日漸挑剔的觀展和藝術消費需求。曾經,不少初入藝術世界的青年人,爭相前往巴塞爾藝術展現場打卡,通常為一睹天價或名家藝術作品真貌,可當「雲」看展技術持續迭代、疫情對於受眾的藝術欣賞和消費習慣帶來無可逆轉的改變時,巴塞爾藝術展及其他國際知名藝術展會,如果從內容和呈現方式兩方面都無法做到及時創變,那麼對於受眾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吸引力只會愈來愈低。

人們近來很喜歡談論「初心」。巴塞爾藝術展入港十年,主辦方似乎也是時候回望、省思,展會的初心、未來的方向到底是什麼。學術意味濃厚的業內展覽也好,普惠公眾的藝術盛會也罷,或許在進一步釐清定位之後,才有可能持續生長,及至枝繁葉茂。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