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社評/進一步優化吸引人才機制

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宣布,截至今年6月底,一系列的「搶人才」計劃已有逾10萬宗申請,比原訂每年吸引3萬5千人才的目標超出近兩倍。這的確是振奮人心的好消息,證明香港有足夠的吸引力,增加了各界對香港未來的信心。當然,逾10萬人申請來港,不代表申請者全部是人才,或者全部是香港需要的人才,特區政府需要做好把關,同時進一步優化引才政策,做好配套服務,做到既能吸引人才,更能留得住人才,推動香港開新局。

人才是世界各地爭奪的目標,香港如何搶贏別人?去年10月李家超發表首份施政報告,提出在全球「搶人才、搶企業」大計,目標是3年吸引10萬人才。曾有人對此將信將疑,更有人冷嘲熱諷,不過事實勝於雄辯,香港的吸引力之強超乎很多人的想像,那些唱衰香港的人被一再打臉。其實,這麼多人才來港,單是他們的消費力,就可以讓香港經濟即時受惠。更別說他們專業能力,將推動包括創科在內八大中心發展,讓香港邁上新台階。

良禽擇木而棲。各地人才蜂擁來港,是因為香港擁有許多獨特優勢,包括自由經濟體,以及法治、廉潔、多元文化、美食之都等等。而香港最大的優勢莫過於「一國兩制」,有中央的大力支持,有背靠內地14億多同胞的龐大市場。香港的「內通外聯」角色是倫敦和紐約等城市所不具備的,這像磁鐵一樣吸引着全球的人才。

過去幾年,香港經歷了幾番風雨,黑暴、疫情接踵而至,都對香港經濟構成打擊。全球經濟復常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加上地緣政治惡化,作為開放經濟體的香港難免受影響。但在國家大力支持下,香港始終是一塊福地。過去一年來,香港社會以習主席去年「七一」重要講話為引領,全力拚經濟、謀發展、惠民生,展現了良政善治的新氣象。

回顧過去,香港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在識變應變求變中實現自我超越的歷史,香港人一向擅長在變局中應時而變,順勢而為,把握發展機遇。正如中聯辦主任鄭雁雄昨日所指出:「香港的每次崛起都是在世界變局中實現的,世界有變數、香港有『着數』,世界有變局、香港有新局。」

願意為香港效力的人才絡繹於途,這是好事。也正因為申請者眾多,給了香港精挑細選的空間。特區政府選拔那些真正的人才、香港需要的人才。同時也要總結經驗,為下一階段擴大吸引人才作好準備。李家超早前表示,研究放寬「高才通」的門檻,吸引百強大學以外的人才。這個思路是對的。

首先,百強大學多是綜合型大學,綜合能力強,不代表每一個科系都強;其次,百強大學的標準是西方主導的,未必真正反映其他大學的實力;一些非百強的專業型高校,在一些科系上的實力甚至更強。而這些專業人才可能就是香港最需要的人才,特區政府未來在吸才方面需要更細化、更精準,真正做到人盡其才,為我所用。

有了人才是第一步,留住人才最關鍵。人才來了,如果發展環境欠佳,他們是會離開的。特區政府要為留住人才做好一系列配套措施,包括子女教育、住房等方面,免除他們的後顧之憂。他們心無旁騖地為香港貢獻聰明才智,而且愛上香港,願意留下來,這是真正的吸才成功。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