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政經透視/德國應對「能源危機」的啟示\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鍾正生

  圖:能源價格上升,對德國一些能源密集的製造業,帶來了嚴重的衝擊。\法新社

2022年俄烏衝突導致國際能源價格大幅抬升,對德國製造業帶來的衝擊不可小覷。筆者研究認為,德國製造業內部影響存在差異,化工、紙製品等能源密集型行業受到的衝擊更大,出現了一定的結構性變化。德國政府應對能源危機衝擊的措施較為有效,包括大力投資可再生能源、建設天然氣基礎設施、階段性取消對石化及核能源的限制、推出一系列補貼方案等,這些舉措對於中國製造業轉型發展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俄烏衝突前,德國天然氣價格較為穩定,德國港口的俄羅斯產天然氣在2021年6月之前,連續6年多價格處在10美元/百萬英熱之下。受疫情好轉及補庫存的影響,德國天然氣價格在2021年6月開始突破10美元/百萬英熱,於2022年初持續上漲至30美元/百萬英熱。2022年2月底俄烏衝突爆發後,市場擔憂能源供應穩定性,德國天然氣價格開始急漲,三季度漲幅較大,8月均價漲至70美元/百萬英熱,隨後價格開始回落。即使9月底發生北溪管道爆炸事件,依然未能阻止德國天然氣價格繼續回落,並於5月份價格降至10美元/百萬英熱,價格經歷了一輪完整的周期。

橫向對比,德國天然氣價格在主要工業國家中處於較高水平,德國企業電力價格在2022年底全球最高。主要工業大國中,德國和日本在天然氣供給方面較為相似,二者的天然氣價格走勢十分接近,在2022年中天然氣價格大幅攀升,並於近期價格出現了回落。但中美的天然氣價格則較為穩定,德國天然氣價格在2022年8月最高峰時分別是美國和中國天然氣價格的8倍和16倍。德國電力價格在2022年底達到了全球最高的0.91美元/千瓦時,遠高於日本、美國和中國0.23、0.15和0.09美元/千瓦時的電價。這引發市場對於德國製造業發展高度的擔憂。

能源衝擊對德國製造業的影響並未完全結束,德國製造業佔比小幅下降。從訂單情況來看,德國製造業最壞的時候可能已經過去。在能源危機較嚴重的2022年7月和12月,德國製造業訂單同比下降14.6%和11.9%;到2023年5月跌幅收窄至-1.3%,但仍未回到能源危機前的訂單水平。2022年德國製造業佔GDP(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20.4%,比2021年下降了0.4%,整體上仍然延續了2016年以來製造業佔比逐漸降低的趨勢,呈現了一定程度的「去工業化」傾向。

細分行業來看,德國能源消耗規模較大的主要是化工、基本金屬、紙製品等行業。天然氣消費方面,德國天然氣消費量較多的行業為化工、基本金屬、非金屬礦物和紙製品行業,其中化工行業的天然氣消費量超過了60TWh(太瓦時),佔德國天然氣總消費量的27%。電力消費方面,德國電力消費較多的主要是化工、基本金屬、紙製品和食品行業;其中,化工和基本金屬對電力的消耗較其他行業顯著更多,分別消耗50.5和39.2TWh,佔德國製造業電力總消耗的23.1%和17.9%。

能源價格與製造業關係密切

將行業電力消耗規模比上行業總產出,可以得到該行業的電力消耗密集度。德國紙製品行業的電力密集程度較高,每1歐元的產出需要投入0.51KWh(千瓦時)的電力,化工、基本金屬和非金屬製品行業的電力密集度分別為0.4、0.36和0.33KWh/歐元。使用歐元區主要製造業PPI(生產者價格指數)同比增速來衡量德國製造業的通脹形勢,可以看到2022年PPI同比最高的是焦炭和石油行業,漲幅高達56.7%;電力消耗密集度較高的紙製品、化工、基本金屬和非金屬製品行業通脹程度也較高,其PPI同比分別為26.6%、29.9%、26.6%和16.7%。

採用德國批發價格指數進行平減,可以看到在2022上半年,德國製造業產出整體上受高通脹的嚴重衝擊,但能源密集型行業的產出表現存在差異,化工和紙製品行業甚至出現了逆勢增長。德國能源價格漲幅最大的是2022年三季度,此時能源密集型行業已經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實際產出下降。考慮到可能存在一定的庫存消耗和價格黏性等帶來的滯後影響,2022年四季度德國能源密集型行業產出受到的衝擊進一步加大,尤其是化工行業產出同比實際增速下降15.7%,出現了較大調整;金屬製品、紙製品和非金屬製品也分別下降了6.8%、6.6%和5.1%,均高於製造業整體降幅4.1%。

2023年一季度,隨着能源價格快速回落,德國整體製造業產出同比實際增長3.1%,但化工和紙製品行業分別同比實際下降13.2%和10.8%,拖累依然嚴重。從德國貿易條件指數來看,2021年以來德國貿易條件指數震盪走低,尤其是在2022年能源價格走高後,貿易條件指數加速下滑,於2022年8月降至低點89.3%,即使之後恢復增長,截至2023年4月仍然小於100。貿易條件指數的惡化充分反映了本輪能源危機對德國貿易的負面衝擊。

德國通過大量進口能源密集型產品來彌補本國產能缺口,體現為2022年德國化工品和紙製品進口規模指數大幅上升。2011年以來,德國進口規模較為穩定。2021年和2022年德國進口規模分別增長17.3%和24.1%。從能源密集型行業來看,剔除價格因素後,2022年化工和紙製品進口規模指數大幅上升,分別增長46.4%和24.8%,金屬和非金屬2022年進口增速則低於2021年增速。

整體來看,德國製造業受本輪能源危機的衝擊較大,化工、紙製品等能源密集型行業受到的衝擊更甚,令德國作為歐洲經濟「火車頭」的成色銳減。不過,德國尚未出現令人擔憂的過快「去工業化」,其製造業基礎的重塑和能源消耗結構的轉型也在加速推進。

四招化解困局值得參考

2022年以來,德國政府積極應對本輪能源危機,多措並舉支持促進德國製造業的轉型調整。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

一是,大力投資可再生能源行業,減少對石化能源的依賴。德國一直謀求能源轉型,希望實現能源自主。德國在2022年1月份起大力投資新能源汽車和相關基礎設施,2月23日提前減免可再生能源附加稅,7月德國聯邦會議上通過了一攬子能源轉型法案(包括《可再生能源法》、《陸上風電法》、《替代電廠法》、《聯邦自然保護法》等),11月成立氫能基金,大力建設本國企業海外氫能產業鏈和其他國家氫能產業鏈。

二是,建設天然氣基礎設施,彌補「北溪」被切斷的影響。德國在進口俄羅斯天然氣時,過於依賴「北溪」管道,在這一關鍵基礎設施遭到破壞後,德國開始尋求替代方案。2022年2月28日,德國政府宣布要建設兩個LNG接收港;5月6日宣布將建設4個浮動LNG(液態天然氣)接受站,其中第一個浮式LNG接收站已於2022年12月1日開始投入運營。

三是,階段性取消對石化、煤電、核電能源限制措施。在能源總供給不足的情況下,德國只能尋求增加傳統能源供給。2022年7月7日,德國聯邦會議通過《替代電廠法》重啟煤電廠應急;9月27日,決定將原定於2022年底關停的三座核電站推遲至2023年4月15日關停,這在能源供給最緊缺的時刻發揮了關鍵作用。

四是,推出一系列補貼方案,幫助企業及民眾渡過能源危機。針對企業,德國政府2022年以來先後採取政府採購、增值稅率調整、成立產業基金、政府注資、價格煞車、長期補貼等一系列政策,旨在減少企業的能源價格壓力,促進新能源企業和行業發展。針對民眾,德國政府於去年2月23日、3月25日和9月24日,推出三個能源救濟方案,合計900億歐元,對普通民眾和特殊需要照顧人群實施能源補貼,並限制了能源價格上限,也間接穩定了製造業的勞動力供給。

友情鏈接